刘彭芝和人大附中学生的故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5-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别认为自己没有前途,从来就没有人比你特殊。天赋是每个人心中的主,你和我都有通向罗马的路。”这是李天行创作的歌曲《天赋》中的歌词。曾经,他是一个那么平凡的学生,连能否考上大学都成问题,前途一片迷茫。直到在人大附中的校园里,他才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从小不曾受过音乐专业训练的他,立志走一条音乐的路,却遭到了家人的极力反对。矛盾僵持不下,一家人找到刘彭芝出面调解。

    “孩子在哪方面闪光,咱们就应该往哪方面引导。搞艺术没什么不好,只要孩子有追求,有梦想,我们就应该鼓励和支持。”刘彭芝做起了李天行家人的工作。同时,她还成了李天行最坚实的后盾。他想去参加电视台歌唱比赛,她特批他停课去练歌;他想报考音乐院校,她就找来专业的音乐老师辅导他。

    后来,李天行如愿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和专业。入学仅一个学期,他就创作了十几首歌曲,其中大多数是写给刘彭芝和母校老师的。他还先后为人大附中创作了两首校歌。“我会用百倍的努力来证明人大附中培养的学生不仅能成为清华北大的骄子,也能在歌唱的天地里展翅。”他信心满满地说。

    小新是一个有着严重暴力倾向和行为的学生,经常打架,同学们都避之惟恐不及。经了解,他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异,长期生活在缺少温暖的环境里,心理逐渐扭曲,功课也跟不上。有他在的课堂,正常的班级教学都无法进行下去。得知这一情况,刘彭芝没有退缩,而是为他单独编班,开设了“一个人的班级”,并为他精心挑选了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还专门配备了教学班主任和生活班主任。

    这当然意味着教育资源和精力的格外投入。但刘彭芝说:“学校既然可以为热爱舞蹈的学生举办个人舞蹈专场,为立志从事台球运动的学生开辟台球室,为什么就不能给心理受过创伤的学生一些特殊帮助呢?如果这些学生得不到及时帮助,很可能自暴自弃,甚至会危及社会。”

    就这样,对一个学生的特殊帮助持续了整整三年。初中毕业时,刘彭芝应约和他进行了一场乒乓球赛——这是他想要的和母校、和校长的告别仪式。

    “这个学生后来怎么样了?”有人问刘彭芝。

    “毕业后他就走了,没有联系。”刘彭芝回答。其实,她早就知道这个学生念了大学,还听说他要等自己“混出个样子来”再回到人大附中看望校长和老师。她,至今还在默默地等待着。

    近些年,人大附中出了不少成绩,很多不知情的人都说,这是因为人大附中把社会上好学生都挖来了。但事实上,人大附中什么样的学生都有。在刘彭芝的观念里,没有什么不好的学生,有的只是一个个鲜活而独特的生命,一块块等待着教育者去发现和雕琢的璞玉。她愿意为他们做量体裁衣的事。“教育是育人的事业,学生在学校几年,但教育者要对他们的几十年负责,更要对国家和民族的几百年负责。”

    给学生一片自由放飞的天空

    人大附中的学生相信奇迹,因为这是一个经常被奇迹眷顾的地方;人大附中的学生相信自己,因为“尊重个性,挖掘潜力”让他们发现了自己身上蕴藏的那座宝矿。

    2013年4月,人大附中早培班七年级学生发明的“桥牌无线计分系统”在41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博览会上摘得金奖特等奖,同时获得国际计算机发明协会发明金奖和香港科学院最佳创新奖。他们中,年龄最小的才12岁。

    《向上吧,少年发明家!》《少年缘何爱发明?》……这个鼓舞人心的消息,引起了社会关注。人们关注的目光中,有振奋、有厚望、也有疑问。

    可这几个稚气未脱的学生,却一副“没什么”的样子,他们说,这个世界冠军其实是从学校的校本选修课中“玩”出来的。

    教育即生长,校园即生态。多年来,在刘彭芝及其教育思想的引领下,人大附中努力培植着一片素质教育的沃土,构建着一种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生态。学校开有一百五十多门选修课,设有几十个社团,学生完全被带入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学生任何一项健康向上的爱好都会被重视,任何一种处于萌芽状态的才能都能被开发。

    胡继超老师工作之余喜欢桥牌,他看到学校开设的桥牌选修课一开始只有20多个学生选学,就找到校长请求帮他想办法。刘彭芝说:“下周一升旗仪式上给你五分钟,你给学生讲讲桥牌的好处吧。”那天,刘彭芝给他做了主持,还帮忙拉票。从此,桥牌选修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人大附中的桥牌俱乐部也从零起步,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短短几年时间就拿下了全国中学生桥牌锦标赛冠军、北美桥牌锦标赛青年双人赛冠军、世界青年桥牌锦标赛跨国队式赛冠军等。2011年,世界智力联盟主席达米亚尼、世界桥牌联合会主席罗纳到人大附中考察,称赞这是学校开展桥牌运动的一个成功典范。

    桥牌渐渐成了人大附中的一种文化。学校班班都有桥牌队,就连不少教师也跟着学了起来。学生还自发创作了以桥牌为题材的小说《桥牌少年》,并以这部小说为原型,自编、自导、自演了一部青春励志电影,在校园里震撼上映。

    桥牌比赛参加得多了,初一早培班的王晨冰等学生发现,国内比赛中使用的人工统计分数非常繁琐且容易出错,而国际比赛中使用的电子计分系统造价高却并不先进。胡继超老师就半开玩笑地对他们说:“我们应该发明一个自主的计分系统。”——没想到,学生们当真了。

    事后,他们找到相关老师,开发出了单片机系列研修课——桥牌无线计分系统开发课程,并由五名核心成员组成研发团队进行自主研发。干得如火如荼时,刘彭芝破例同意他们停课,不参加任何学科考试。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全身心投入到这项研究中,仅仅用了一个学期的时间,就设计制作完成了成本低、性能好的计分系统。

    刘彭芝常说:“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精彩,校长就是那个为学生搭建舞台、拉开大幕的人。”事实证明,她为学生提供的舞台有多大,学生实现梦想的机率就有多大。

    中学生自己动手制作3D打印机,这听起来有点天方夜谭。由于“眼馋”兄弟学校有3D打印机,又不好意思向学校要这么昂贵的设备,人大附中通用技术教师李作林就带着十几名早培班学生悄悄地自己做了起来。在这门3D打印技术和DIY研修课上,老师和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研究机械、电子、控制、信息、结构等知识,一点点揭开3D打印技术的神秘面纱。一个学期还没结束,学生们就组装调试出了两台3D打印机,还成功打印出了自己设计的作品。

    这次成功尝试并没有止步于此。在研制过程中,黄嘉琦同学发现,3D打印机存在一个加工尺寸问题,很难做成特别大的模型。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利用飞行器完成超大尺寸打印,做世界上第一个飞行打印机!”

    “我听了非常震撼,也深知其中的难度,但是受学生的感染,我还是决定跟他们一起‘疯’下去!”李作林老师说。在学校支持下,这学期,他又开了3D打印技术高级研修课,带着十几名学生,一起把黄嘉琦心中的奇思妙想转化为科学验证。或许,不久的将来,世界上第一台3D飞行打印机就会在人大附中的校园里诞生。 

    人大附中的学生相信奇迹,因为这是一个经常被奇迹眷顾的地方;人大附中的学生相信自己,因为“尊重个性,挖掘潜力”让他们发现了自己身上蕴藏的那座宝矿。在北京市中关村那个占地一百四十二亩的校园里,孕育了多少“爱与尊重”的教育奇迹,培养了多少科技、人文、体育、艺术等各个领域的未来之星,见证了多少青春梦想的扬帆起航……

    这,大概就是刘彭芝倾心建造的学生乐园,同时也是她追寻教育理想的幸福所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