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头 干头 盼头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5-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07年,随着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广西各地市、县均加快建设220kV地方变电站作为地方电源中心。广西电网建设进度告急,急需后备力量增援。与此同时,学院着手引进并培养了多位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电力行业从业经验的教学团队负责人,为服务电网建设做好了充分准备。

    广西电网建设的排头兵——广西送变电公司和学院一拍即合,由电力工程系、机电工程系派出精兵强将,组建了第一支变电站综合调试组——220kV桂林湘山变调试组,奔赴远离学院520公里外的桂林全州县,开始调试工作。

    项目调试任务紧,时间短,工作量大。调试组成员每天早上7∶00出发,7∶30到工地开始工作,中午仅有一个小时午餐时间,傍晚晚饭过后便又开始工作直至晚上九点多,每天坚持在工地上工作10小时以上。在师生们的努力下,变电站提前顺利完成验收,零缺陷一次投运成功,成为桂林供电部门当年仅有的一个零缺陷一次投运成功的220kV变电站。

    2007年至今,学院共组织了5批次的广西电力行业技术服务团队,相继顺利完成了220kV桂林湘山变、贵港瑞雪变、南宁横县变、北海铁山变、钦州傍浦变的综合调试工作,为广西电网的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广西作为我国水电资源丰富的省份,小水电的建设历来是广西电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学院一直主动参与小水电的建设工作,承接了一批又一批的小水电建设与改造设计项目,如主动承接并完成了国家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宜州佑岸拉稿水电站的设计工作,小水电增效扩容改造项目——巴马县盘中滩水电站、巴马县所略一级站、浦北县大坡水电站、浦北县牛皮滩水电站、浦北县顿督滩水电站的技术改造设计工作等。

    据介绍,学院组建技术服务团队下企业,与常规安排师生到企业实习实践有所不同。从项目组织管理到协调实施,全部由团队负责,团队中每一个人都有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对工作完成的时间也有严格要求。各专业系部都非常重视技术服务团队的作用。

    “我们将每一个团队成员都摆到了企业员工的角色上,每完成一个项目,团队成员对电力系统或水电站的设计、调试、设备安装、系统维护以及电力行业相关规范均有了直接的认识、体验并积累了现场工作经验。”“通过组建技术服务团队,一方面,让教师和学生有了在真实的工程项目中实践和锻炼的机会,为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培养找到了一条非常有效的路子;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教学对相关行业的社会服务能力,提高了学院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电力工程系主任邓海鹰说道。

    此外,开展职业培训也是学院在教学层面服务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学院设有“职业培训与鉴定中心”,建立了安监部门三级安全生产培训机构、劳社部门职业技能鉴定所、国家电监会南方局培训考试受理点、水利行业特有工种鉴定站等十多个站(点),可培训鉴定工种168个。每年面向社会开展培训和鉴定服务6000多人次,获得了“国家制造业信息化优秀培训基地”等荣誉称号。

    2010年,学院培训鉴定中心与签约单位南方电网广州电力研究院合作,为广西电网公司、广西水利电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区内外电力企业开办“电工进网作业许可”培训,每个月开办一至二期培训班。此外,还为广西水利电业集团有限公司开办了广西水利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技能鉴定等培训项目30多期,参加培训的人数达到了4000多人。

    课程对接岗位 学生就业有盼头

    2010年,在被国家教育部门、财政部门确定为“百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之后,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敏锐意识到,特色是骨干高职院校的生命线,只有实施特色发展战略,走特色办学之路,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为此,学院紧紧抓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一核心,形成了水利、电力、机电、建筑等特色鲜明的优势品牌专业,并根据专业的不同特点分别实施“校企交替”、“校企合作、项目引导、分层递进”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原有的课程内容与岗位任务对接不足怎么办?学院启动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开发工作。“高等职业教育,理应是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我们必须努力做到产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专业就办什么样的专业,社会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生来校学习,就是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服务社会。要让学生就业有盼头,就要先把课程内容与岗位任务对接起来,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学院党委副书记罗显克说。

    因此,学院确定了课程资源开发的思路——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要完全体现岗位任务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项目教学方案要能激发学生兴趣,易于学生操作。

    例如,在电力类课程开发中,学院首先从专业核心课程入手进行改革,从实际工程案例中挖掘素材、设计教学项目。经过调研和分析企业的岗位群及岗位能力,学院重构了专业课程体系,确定了“电力系统分析技术及应用”作为专业核心课程。

    随后,学院成立了包括企业专家、骨干教师、教育专家等在内的课程开发团队,制定课程标准。专业骨干教师承担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编写、项目设计等环节,企业专家则分析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提供行业技术规范标准等。

    通过分析区内外电网规划等工程案例,同时结合广西电力类高职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县级供电局的实际情况,学院选择德堡电网作为代表性电网,为其设计了“编制地区电网年度运行报告”、“铝厂接入地区电网方案”、“35千伏线路电流保护计算”、“编制电网失稳应急预案”四个教学项目,基本涵盖了相关岗位能力与知识要求。

    学院在教学中选用了直观形象的可视化电力仿真软件,以往枯燥难懂的电力系统问题有了直观的仿真模型,学生学起来就轻松多了。学生们在实习岗位和工作岗位上利用该课程知识来分析运行数据,进行故障诊断,开展工程设计等,都能做到得心应手。在发电厂及电力系统开展的专业培训中,学院多位老师广泛采用项目式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也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006年,学院与南宁强国科技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人才培养基地。8年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师生全程参与企业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和调试工作。校企合作开发的“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合作完成的教改科研项目获得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合作培养的学生有30多名成长为公司技术骨干。

    “来源于工程实践,设计于课程教学,服务于企业生产。”与学院长期合作的某企业负责人认为,“校企共同开发课程保证了课程内容与岗位任务、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教学目标与岗位能力的一致,进一步推动了毕业生就业。”

    与企业的合作,办出了特色,打响了品牌,引来了南宁市环保检测站。检测站把学院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2011级的全部学生作为环保订单班,双方共同制订学生最后一年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内容,检测站的技术人员定期到学校上课,学生毕业前三个月全部安排到南宁市各个汽车尾气检测站点顶岗实习。

    除了课程体系的改革实践,学院还建立了完善的职后培训、考核和职业资格鉴定体系,开展特种工种的鉴定或培训达168个,目前获“双证”的学生人数达95%以上。

    对接市场的课程教学和培训体系,打造了学生出色的就业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2002级毕业生胡付有进入柳州超高压部门工作后,从众多本科生和研究生中脱颖而出,在2007年南方电网变电运行技能竞赛中夺得冠军。2004级毕业生叶慧媛在来宾供电部门客户中心的岗位上专于细节,甘于平凡,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罗荣雄、韦兰草、邓英裕、蓝少华、廖世周、石春梅等毕业生,刚刚工作三四年就已成长为所在单位的部门负责人或项目部经理。优秀毕业生像学院撒出的星星一样在各行各业闪烁发光,不仅提升了学院的美誉度,更增强了学院的吸引力。据了解,2013年学院全日制在校学生11000多人,新生报到率达90%以上,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3项指数均居同类高校前列。(桂 仁 刘 磊 周 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