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融合的“甜蜜果实”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5-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年来,湖州师范学院在人才培养、平台建设、软科学服务和科技应用服务上不断取得新突破,成为推动湖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地”。

    ■本报记者 唐景莉 通讯员 谈铮渭 程龙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每逢周末假日,浙江省湖州市的市民们都喜欢合家出游,到太湖边走走,看看碧波万顷的湖水,放松心情。然而,污水乱排使太湖曾一度因蓝藻问题陷入危机,成为长三角的心腹之患。

    为了呵护这颗曾经璀璨的明珠,湖州师范学院研究员叶金云领衔,致力于南太湖流域水产养殖排放水体净化、减排,并建立环境友好型水产养殖模式。经过3年的研发应用,试验示范和技术辐射基地内外水清岸绿鱼满仓,南太湖重现勃勃生机。

    这是湖州师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甜蜜果实”之一。近年来,该校在人才培养、平台建设、软科学服务和科技应用服务上不断取得新突破,成为推动湖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地”。

    引领市场需求  搞科研就要让百姓得实惠

    在湖州市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置中心,一个特殊的庞然大物正在待命。几十头死猪被分别放置在6个金属筐里,被自动运送至热解炭化炉内,整个处理过程中,几乎没有什么噪声也闻不到异味。

    在处理设备旁边,放置了一麻袋一麻袋的用秸秆废物制作的固体颗粒燃料。病死(害)动物热解炭化装置的研发人、湖州师院博士车磊说,这是热解炭化燃料,它也是利用生物质废物制成的,可以说是“以废治废”。

    车磊说,这个热解炭化炉一天能处理6吨左右的死畜。从最初设想到设备实现产业化,他把成功归结于“走出学校,到市场中找科研方向”。在一次和湖州企业家的交流中,车磊了解到现有的处理技术极易产生二次污染,且处理成本较高。于是,他就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能否把自己研究的热解炭化技术运用到病死动物的处理中?

    说干就干,车磊开始从理论角度对这个设想进行可行性分析。“我们不是关起门来做研究,而是要了解真实的市场需求,这是我们进行科技创新的动力。”车磊说。

    去年3月,当车磊的研发团队完成国内首台动物热解炭化装置的研发制造并准备投入实际运行时,上海黄浦江漂浮死猪事件爆发。车磊的设备一落地,就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地方的市长或副市长带队找上门谈合作事项。同年9月,农业部组织了19个省、地市的农业主管部门负责人,赴湖州实地考察并召开了现场会。车磊也于2013年底,成功当选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

    车磊的成功,也是湖州师院引进人才、服务地方发展的成功。湖州师院校长胡璋剑说:“服务地方首先要有一批科研创新型人才。学校克服种种困难,尽力为引进人才创造条件、搭建平台、配置资源,引导教师主动对接国家需求和社会需要,开展‘顶天立地’的科学研究。”

    学校致力于打造成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与领军人物集聚、高水平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高质量决策咨询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高品位文化孕育与传播的“四大基地”,重点实施县区全面合作、重点服务团队建设等8个专项行动。4年来,湖州师院共选派专家教师600余人次深入400多家企业和50多个乡村开展科技攻关、联合开发、咨询服务、人才培训等服务。为进一步提高专家教师和行政干部服务地方能力,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该校加大挂职工作力度,今年已选派20名教师干部到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县农办、县科技局、乡镇政府等单位进行为期一年的挂职服务工作。

    瞄准特色产业  以服务产业带动学科发展

    “有了‘鱼专家’给我们传经送宝,养殖效益好了很多。”看着鱼塘里活蹦乱跳的黄颡鱼,湖州八里店镇丰溢水产养殖基地负责人凌淦荣眉开眼笑。

    自古以来,湖州就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作为江南水乡,依傍着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太湖,湖州淡水养殖的底子很好,菱湖的养鱼技术更是闻名全国。然而,靠天吃饭让许多养殖户战战兢兢。

    去年6月,凌淦荣养殖的黄颡鱼患了当季流行病“一点红”,这种病病程长,累计死亡率高,是水产养殖业的“杀手”之一。面对来势汹汹的流行病,凌淦荣一筹莫展,好在吴兴区政府帮忙联系到了他口中的“鱼专家”叶金云。

    叶金云是国家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浙江省淡水养殖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是淡水养殖领域的权威专家。经他和研究团队诊断后,给黄颡鱼配了药物,不到一个月就有了显著成效,避免了养殖基地的巨大损失。

    在叶金云的带领下,湖州师院水生生物学与水坏境学科成为省级重点学科。去年7月,由叶金云团队组建的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与开发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实验室。学校也成为第四批“浙江省院士专家工作站”。

    “目前团队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是鱼类营养调控和水环境修复,我们一方面通过研发高效环保型饲料养鱼,不断提高养殖鱼类的品质和安全性能;另一方面通过养殖水体原位调控及排放水体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养殖富营养化水体的排放对外界水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如果攻克这些关键技术,就可实现在整个养殖过程不用药或少用药,既能达到保护水环境,又能达到农民致富双赢的目的。”叶金云介绍说。

    关注民生热点 培养家门口的健康守护者

    湖州市吴兴区环渚乡卫生院塘甸村服务站里,100多名周边区域的村民正在排队接受体检。“像感冒之类的小病,我们都习惯来这儿,这里的小陈医生很负责,特别热心。”正在接受体检的吴大妈,对家门口的社区医生赞不绝口。

    吴大妈口中的小陈医生叫陈小琴。她是湖州师院首届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从学校毕业成为一名农村社区医生,4年来,除了日常门诊,她还负责当地慢性病管理及农民体检。

    “农村医疗卫生人才紧缺、断档严重,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这是多年来困扰湖州市农村社区医院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难题。”有多年地方工作经验的湖州师院党委副书记钱坤方说。

    为了让群众能在家门口看病、看得好病,2007年湖州市政府委托湖州师院开展订单式培养,为湖州地区农村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定向免费培养大专层次的社区卫生人才。该校联合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共同参与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过程,建立“校地共育”农村卫生实用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学校设置了特色课程体系,主要突出专业主干课,充实农村社区全科医生必修课,加强预防保健知识,加强以临床技能为重点的能力训练。学校还会同市卫生局遴选一批县区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实习基地,保证定向培养学生的临床实习质量。8年来,该校共招收定向培养社区医生专科生1082名、本科生197名,并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经过4年的实践检验,定向培养的社区医生以丰富的医学知识和良好的实践技能赢得了认可,成为百姓家门口的健康守护者。“湖州师院生于湖州、长于湖州,服务好湖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湖州师院党委书记刘剑虹说,学校将继续坚持“因地制宜、体现特色、服务地方”的办学要求,结合地方产业特点做大做强优势学科,为湖州市主导产业和社会主要领域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