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生活独立渴望亲情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6-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黄剑锋,湖南省隆回县三阁司镇中学小学部五年级学生,父母在广州打工。6月1日,奶奶准备杀只鸡给他改善伙食。他的六一节心愿是得到一件新玩具。曾勇 摄

    阳思思,三阁司镇中学小学部六年级学生。父母在广东打工,家里只有她和姐姐。6月1日,她和姐姐在家里看电视和做饭菜,两人各有分工。她的六一节心愿是拥有一双旱冰鞋。曾勇 摄

马颖慧(右三),三阁司镇中学小学部六年级学生,父母外出打工7年了。6月1日,她的任务是做家务,并照顾上小学的弟弟和妹妹。她的六一节心愿是有一件好看的裙子,其实她更希望能接到爸妈打来的电话。曾勇 摄

    ■本报记者 张春铭 阳锡叶 刘磊 魏海政

    六一节前夕,四川省泸县太伏小学五年级(1)班学生刘沁玲说出自己的六一节心愿:“我希望这个六一节爸爸能回来看我表演节目。”说这话时,刘沁玲一脸期盼。这个六一节,刘沁玲参演的小品剧《留守的孩子》登上了学校的舞台。

    但是,这个心愿终究只是个心愿。刘沁玲的爸爸在遥远的贵阳打工,电话里,他再次对女儿致歉:“对不起,女儿,爸爸回不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同时也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生活得怎么样?他们的心理、生活、学习状况如何?六一节前夕,本报记者深入四川、湖南、山东、江苏等地进行采访调查。

    谈及父母,情绪就会崩溃——心理敏感脆弱

    “留守学生的心理普遍敏感、脆弱,稍微提到爸爸妈妈的事情,眼圈就可能红了。”刘沁玲的班主任何伟说。何伟班上66个孩子,留守儿童就有54人。很多父母都不在家,孩子跟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

    学校高比例的留守儿童在不少劳务输出大省比比皆是。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火炬小学五年级班主任马馨丽说,班上40个学生中26个是留守儿童,让她吃惊的是,这些留守儿童基本上都是单亲家庭,父母要么离异,要么一方去世,“班上只有一个孩子家庭是完整的”。

    “这些孩子心理非常敏感,有时莫名奇妙就大哭。”马馨丽举例说,这学期班上转来了一名学生小敏,爸妈离婚,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孩子平时性格内向,沉默寡言。有一次,小敏突然坐在地上哇哇大哭,怎么劝也劝不住,任凭老师和同学询问都不说原因。过了两天,小敏情绪平复下来后,在马老师的耐心开导下,她才说出原委:原来班上同学做游戏没叫她一起参加,她觉得自己受到了排斥,心里很委屈,就哭得很伤心。

    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大渡口镇中心小学六年级(2)班班主任程福琼的班上。12岁的张义秋,妈妈在他6岁时因意外离世,爸爸一直在广东打工,他跟着奶奶生活。有一次,班级举行“感恩父母”的主题班会,有同学问他:你和妈妈是怎么过母亲节的?“这个小男孩一下子脸涨得通红,眼泪就在眼眶打转。”程福琼说,有些留守孩子平常在学校看上去很阳光,但一触及父母和家人,情绪就会崩溃。

    一个人的家,独自种地、生活——生活独立自理

    放学了,刘正(化名)提着书包,飞也似地往家里跑。走到家,看看表,正好5点。“现在还好,要是冬天就难了,两头黑,来回都得打手电。”放下书包,刘正就到菜地里摘青椒,准备炒腊肉,爸妈出去的时候,做了不少腊肉挂在灶屋梁上。屋前屋后的菜都是刘正自己种的,有辣椒、茄子、豆角、苦瓜,杨梅也快要红了。

    山里的孩子早当家,虽然刘正看起来比同龄的孩子要黑瘦,但已学会了干不少农活儿。“爸妈留的生活费也不多,自己能种的菜就自己种。”刘正说得很轻松。

    刘正就读的太芝庙乡风高小学是湖南省新邵县最偏远的一所学校,周围6个村的孩子都在这里读书。9个班,近300名学生,70%以上是留守儿童。因为这里北接涟源,东与邵东毗邻,东北与双峰接壤,素有“一早走四县”之说。山高路陡,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很多孩子只能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有些甚至一个人在家里,自己读书、自己种地。

    刘正今年14岁,但只读六年级,因为上学的路太远,山里孩子上学比较晚。奶奶两年前过世了,爸爸妈妈和姐姐都在东莞的电子厂打工,每年过年才回来一次,平时都是他一个人生活。从家里到学校有4公里远,刘正每天早晨6点不到就要起床,劈柴烧火做饭,匆匆吃完,拿着书包就去村口。通常一个村的同学会在这里集合,等到齐了,再一起去学校。

    五月多雨,山路泥泞。10多个学生,全穿着拖鞋,大的照顾小的,手牵着手一起去学校。

    五月正值南方中稻插秧。同样14岁的蒋文兰卷着裤管,弓着腰,很熟练地把秧分成一小把一小把,然后快速地插进泥里。对于蒋文兰来说,干农活儿是她日常生活之一。除了干农活儿,她还要做饭、炒菜、洗衣服,照顾正在上小学的弟弟。因为母亲实在忙不过来——她一个人种着8亩地,经常累得直不起腰。

    蒋文兰是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邮亭圩中学的初二学生,爸爸在外地一家工厂打工,噪音很大,很脏,每天下班身上都是一层灰,非常辛苦。而与爸爸的相见,每年也只有在过年的时候。

    “双抢”的时候,蒋文兰利用周末时间,赶回家帮母亲干活儿,然后才是学习和准备新一周的生活学习用品。干农活儿虽然很累,但对蒋文兰来说却不算什么。对于她来说,最大的压力是学习的压力,“因为爸爸妈妈期望很高,希望我们能走出农村”。因此,蒋文兰在学校学习十分认真,成绩也很好。

    没有父母辅导,急得直抹眼泪——学习只能靠自己

    学习,是每个留守儿童生活的主要部分。李家宝成绩很好,一般都位居班上前三名,在学校很受老师、同学喜爱,还担任了班长。但他更愿意谈的,是父母打工的电镀厂。

    “每个人都戴着口罩,厂子里面噪音很大,特别是有很刺鼻的气味。”李家宝说。后来,他查了资料,原来这些刺鼻的气味是一些有害气体,是硫酸、硝酸这些化学物质挥发出来的,父母长期在电镀厂工作,对身体有害。李家宝是邮亭圩中学初三学生,这些年来,父母一直在广州打工,他跟着爷爷生活,每年暑假会去广州跟着父母生活。其间很多次,他去过父母所在的电镀厂,那里面的场景让他记忆深刻。

    说到这里,李家宝眼睛红了。他轻轻地说了一句话:“爸妈太辛苦了,我要用好成绩来报答他们。”对于学习,李家宝感觉没什么压力,因为自学能力很好,“在我们这里,没有爸爸妈妈辅导,学习只能靠自己”。

    这一天,同样只能靠自己的刘正,赶到学校的时候已是8点20分,离上课铃响还有10分钟,他赶紧跑到学校厨房,用勺子舀水把脚上的泥水冲干净。上午有4节课,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以及体育。刘正的成绩属中等,不是很想读书,只想早点办身份证,出去和爸妈一起打工。

    语文课老师教的是《长征》,课后巩固练习的时候,老师要刘正去黑板上默写出这首诗的生字词,“磅礴”的“礴”字刘正想了很久还是漏掉了中间的三点水,有同学在下面笑,他的脸刷一下子就红了,扔了粉笔,很气愤地回到座位上,头也不抬。

    下午只有两节课,一节科学、一节音乐。没有专职的音乐老师,音乐课都是学生自己教歌。一节课下来,刘正一句也没学会,一直在埋头做作业。刘正说,有一次作业没做完,被老师留了下来,一个人回家,听到林子里猫头鹰叫,差点吓哭了。从此以后作业再也不敢拖堂,挤时间都会在放学前完成。

    掉眼泪的不只是孩子,还有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

    山东省宁阳县伏山镇中心小学1267名学生中有留守儿童447名,超过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校长杨爱平有一天在校门口值班,看到一位接送孩子的老年家长急得要哭,一打听,原来是孩子父母不在家,老人拿孩子没办法,作业没有做,难过得直掉眼泪。

    “儿子儿媳外出打工了,把孩子放在家里,累点、麻烦点倒不怕,最怕的就是孩子作业遇到问题,我们又不会,孩子急得直抹眼泪,我们跟着团团转。”老人说。

    有的孩子三五年没见过父母——渴盼一家人在一起

    四川泸县青桥乡小学三年级班主任赵蕾自2010年参加工作起就一直跟留守儿童打交道。她所在的村小只有3个班,她的班上26个孩子全是留守儿童。“据我不完全统计,很多孩子3年多没见过父母了”。

    小佳是江苏省盱眙县30万留守儿童中的一员,现在读六年级的小佳,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从小就在外公外婆的看护下长大。小佳的外公说,女儿和女婿在外打工,除了有个手机号码,并不了解他们的任何情况,平时给女儿打电话,经常不接或者不回,就算偶尔接了,说一两分钟也就挂断了。孩子思念父母的情结,他们弥补不了,孩子们经常半夜哭着喊妈妈。小佳在一次给妈妈的信中写道:“亲爱的妈妈,你还好吗?我已经5年没见你了,我无时无刻不在想你,这5年来,你一点都没有音讯,我打你电话也不接,发信息也不回……妈妈请你回来看看我们,奶奶很想你,请你快回来。”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