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评课有助教研深入
教师是评课的专家,而专业的研究人员则能在聆听中帮助教师“淘金”,组织得当的听评课制度,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张斌
某实验小学开展课程整合实验,两位教师展示了公开课,一节是科学课《走进纸的世界》,另一节为品社课《少数民族的节日》。课后,大家开展了常规的评课议课活动。与往常听评课不同的是,本次评课除了针对课堂教学的处理技术之外,还要对课题研究的下一步走向进行研讨。
我一直坚信,校本教研只要组织得当,教师们个个是专家,其发言必定包含真知灼见,把他们的建议汇集起来,就可以找到改进教学的技术路线。
第一位发言的教师直言不讳,指出两堂课都没有“整合的味道”。为了节约课时,更为了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校决定把地方课程中的《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与国家课程《科学》、《品德与社会》整合起来。但是,两位教师还不能按照新的教学方式授课,仍然按照《科学》和《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单独一节课的内容设计进行教授,并没有体现出任何整合的取向。
第二位发言的教师认为,两节课虽然看起来都很热闹,但是,就学生的学习来讲,基本上是“水过地皮湿”,浅尝辄止而已,学生并没有深入地开展学习。这位教师的判断是正确的,以第一节课为例,这节课的主题是《走进纸的世界》,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纸,之后进行探究,最后展示汇报。短短的45分钟,做这样三件事情,能够完成吗?在课堂中,我看到了走形的“探究”:学生在进行纸的特性探究的时候,大都按照书本上的方式比划一下,没有谁下功夫去搞明白。特别是用实验法证明纸的性质,需要的是严格的实验程序和真实的数据,学生没有经历科学的过程,也没有用数据或者事实说话。科学探究不扎实,走了形式之后,其结果可想而知。在紧接着开展的“展示汇报”环节中,学生们四人一个小组走上讲台,其中一名学生汇报实验的结果,其余三名学生站在一旁充当听众。即便是汇报的学生,也只是把大家早就知道的结论读出来,而没有把研究的分工、研究的方法以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讲出来。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没有掌握应该掌握的实验方法,更不可能形成科学精神。甚至,这种非科学的方式,培养的恰恰是学生非科学的态度、精神和素养。课堂教学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成就学生,用不好,可能会带来不良影响。
第三位发言的教师认为,小学科学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初中之后才进入知识体系的学习。教师能不能放下课本,重新定位教学目标?教师能不能少在知识的传授上下功夫?因为小学的教学目标不是培养科学专家。这位教师的点评可谓入木三分。科学课(包括品社课)的失败,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仅仅按照教材施教,至于为什么要上这堂课、这堂课要完成什么样的学习目标,教师并没有认真研究。正如上述评课教师所讲,本节科学课在目标的定位上就是不当的:教师把知识作为了重点,而把探究的过程、方法等忽略了。本末倒置的课堂教学设计,违背了学习的规律,这样的课堂教学,怎会成功呢?
第四位发言的教师认为,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她的言外之意是,当前教师机械地从教材内容出发,而忘记了教学的根本任务,这是教学出问题的主要原因。这位教师的点评可谓一语中的。教学目标包含着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等要素,把教学目标搞明白,也就清楚了教学的出发点、过程以及最终归宿。以本次公开课《少数民族的节日》为例。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原本是想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节日的传统及其由来。教师的设想是:在对少数民族节日进行探究后,让学生通过讲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体验一下。然而,一方面,学生没有经历真实的探究过程,只能机械背诵教材上的内容;另一方面,展示汇报没有相应的规则,学生不知道按照什么样规则、流程进行展示,小组汇报流于形式。这就使得学生无法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学习只是虚假地发生着。如果只是把学习目标定位在“了解”、“体验”的话,那不妨把本节课的内容与学校的节日活动整合起来。在学校的节日活动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少数民族,讲述他们的节日故事,并进行角色扮演。在此种场合,学生能够真正酣畅淋漓地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并获得真实的学习体验。
参与教师的评课过程,我强烈地感受到,听评课的主体必须是教师,只有他们才能够成为真正的评课者。作为一线教师,他们承担着共同的教学任务,思考着同样的问题,能够对课堂进行客观而准确的评价。只不过,限于眼界,教师的评课还存在着诸多混乱的现象。如何把教师日常教研中智慧的“闪光点”捕捉到,进一步放大、提升,成为下一步改进的技术路线图,还需要专家的介入。作为专业人员,聆听教师的评课,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就是深度思考专业问题的过程,特别是在参与过程中,在与教师往复的对话中,就是与教师一起运用专业知识,构建合理的课程教学技术路线图的过程。教师是听评课的专家,而专业的研究人员则在聆听中帮助他们“淘金”——把他们的真知灼见遴选出来,把他们的智慧汇集起来,把他们的创造火花撩拨起来,甚至,在必要的时候,站在更高的层面引领他们。如此,校本教研就会走向深入。
(作者单位: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