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需要什么样的“打磨”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6-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贾宪章

    目前“磨课”十分盛行,但是课堂是否能“打磨”呢?在我看来,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是一个师生同步参与、不断生成的动态过程,不能像“金银玉器”一样随意加工。

    诚然,现实中的许多“优质课”、“示范课”往往浸透了“打磨”的痕迹:执教者自己设计好教案,用心修改后,试讲时同事还会“助打助磨”,其他教师提出改进意见,进入实际课堂授课阶段时又会有专家指导“打磨”……如此“打磨”之后的课堂自然赏心悦目,然而用教学规律的“镜子”照一照,却显得比较牵强。道理很简单,在日常教学中,根本不可能每节课都这样反复“打磨”。

    其实“打磨”还有另一层意思,即引申为“磨练人的意志和本领”。我觉得将促进教师成长的过程视为“打磨”,更为合乎情理。每一位教师的成长中,都离不开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积淀、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

    执教者的文化积淀需要“打磨”。教师每天直接面对的是个性的学生,他们的求知和探索需求是无定向、无止境的。只有一专多能、多专多能、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才会让自己的课堂、自己的教学活动充满魅力。教师只有在文化素养上不断自我提升,教学灵感才不至于枯竭。

    课堂教学语言也需要时时“打磨”。教学语言是教师的第一件“武器”,它需要教师在课内外用心“打磨”。教师要制订适合自己的训练计划,选择适合自己的训练内容,不间断地模仿、不间断地练习,进而形成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

    还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需要慢慢“打磨”。比如,举止自然、着装得体、一手好字、一手好画……教师不妨以课堂教学与学生需求为目标,不断提升自己综合素养,让自己的教学素养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打磨”,才有意义。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实验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