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得了地方 增肥了“土壤”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6-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职业教育其实质就是就业教育,我们的职业教育必须立足于促进产业、企业优化升级,确保成千上万劳动力就业。

    ■王卓 特约通讯员 陈振念

    “果树的许多叶片是不是都发白了?那是‘白粉病’,杀蚜虫和红蜘蛛的同时必须加上‘粉锈宁’……”6月的甘肃静宁,到处都是果农忙碌的身影。在该县最西部的四河乡厍川村北山梁上的一处果园中,刚从县职教中心取得“林果类农民助理技师”鉴定证书的农技员厍学科正忙着给村民们指导苹果套袋前最后一次喷药的管理要点。县职教中心技能鉴定负责人张晓宏介绍说,厍学科是学校第333名取得果业技能职称的村农技员,至此,全县24个乡镇的333个行政村果业技术员实现了全覆盖。

    作为全县唯一的一所职业教育学校,静宁职教中心在创建国家示范校伊始,就旗帜鲜明地提出“职业教育必须植根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土壤,有效对接和服务当地支柱产业”的办学思路。正是在和地方发展的“同频共振”中,学校在良性循环中获得了长足发展。

    静宁是全国闻名的“苹果之乡”,2013年,全县果品总产量达50万吨,实现产值20亿元。职教中心根据全县建设“百万亩优质苹果生产大县”的产业需求,开设了“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并投资430万元建成占地100亩的现代苹果栽培实训基地和果品质量检测、土壤肥料分析、植物病理、生化实验、昆虫实验等10个专业实训室。“依托实训基地和10个实训室,学校与县林业局果树果品研究所开展深度合作,每年分4期,至少培训3000名农村基层干部、技术人员和果农,对全县果业提质、增效、创品牌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教导副主任胡懋介绍说。

    建筑业是静宁县的又一支柱产业,如今全县拥有建筑集团企业5家,项目部101个,从事建筑业的人员达3万多人。多年来,县委、县政府一直希望把这一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职教中心紧紧围绕服务地方优势产业,在促进全县建筑企业优化升级上下足了功夫。多年来,静宁职教中心培养了3800多名建筑人才,有16人充实了县设计公司的力量,年设计总额达9000万元,创收500万元;286人成为静宁五大建筑企业的技术骨干,他们分别担任公司经理、副经理、项目经理等职务,为静宁县建筑业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县职教中心采用仿真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上岗就能‘干活’,施工技能掌握的非常全面。”静宁建筑企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志文如是评价职教中心在培养建筑人才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抓住“让学生有一技之长,阳光就业”这个职业教育的关键点,奏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交响乐,带动学校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学生评价体系等全面提升,这是该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益尝试和升华。据了解,学校成立了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和5个重点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制定了《静宁县职教中心校企合作管理办法》等6项制度,有力保障了这项工作的开展。为了实现校企实训基地共享,学校先后加入甘肃省机电职业教育集团、甘肃省两后生职教集团,并与北京商鲲教育集团等20个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与企业共建了11个校外实训基地。“为了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充分体验就业带来的快乐,我们实行工学结合,定期组织建筑、汽运等专业学生到县内外的企业集中实习。”学校教导主任李俊杰说,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带动下,目前,学校课程建设形成了“以岗定课、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形成了“理实一体、五环四步”模式;师资队伍形成了“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教育教学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在与地方经济“同频共振”、主动服务地方发展的同时,学校自身也取得了长足发展。据学校招就科主任张晓宏介绍说,以往招生,学校和老师是苦口婆心地求家长、请学生来上职校,而现在,学校“果蔬花卉生产技术”、“建筑工程施工”等五大重点专业的毕业生成了“香饽饽”,供不应求,学生就业满意率连年保持在96%以上,就业学生月纯收入2500元至4000元。“职业教育其实质就是就业教育,我们的职业教育必须立足于促进产业、企业优化升级,确保成千上万劳动力就业。”校长王多利说,下一步,学校将立足本地,抓住关天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新机遇,进一步提升办学实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