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6-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简称《意见》)。这是教育部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的又一重大举措。为此,本报刊发相关专家文章,对《意见》进行深度解读。——编者

做好五个环节统筹 理顺人才培养体制

    ■王湛

    在新形势下,对于如何深化课程改革,《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五个统筹”的要求,对不同学段、不同学科、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相关力量和重要阵地进行了总体规划和统筹设计。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五个环节,是“五个统筹”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推进“五个统筹”深化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落实“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五个环节”的统筹,关键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做好顶层设计。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紧密关联,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新世纪以来,课程改革对加强“五个环节”的统筹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实践中“五个环节”互不衔接、缺少配合的现象依然存在。贯彻《意见》,就要把课标、教材、教学、评价和考试等各个环节进一步有机统筹起来,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加以设计和实施。做好顶层设计必须依据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统一按照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和考试进行整体规划,使各个环节有效配合,形成相互配套、协调一致的制度体系,协同推进改革,综合发挥育人效益。

    第二,组织修订好课程标准。从今年开始,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在近十年改革实验的基础上,在顶层设计的整体框架下,将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各学科课程标准将进一步细化学生核心素养,充实有关学业质量的内容,把学习内容要求与质量要求有机统筹,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增强课程标准对教学和评价的指导作用。同时,要进一步处理好各学科课程标准纵向的有效衔接和横向的协调配合。

    第三,组织好教材编写。教材编写是将国家课程标准具体化的过程。教材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参考材料,其质量将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新阶段,教材编写者应按照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深入研究并准确理解国家课程标准的新变化和新要求,进一步重视研究各个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好教材在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教育部门应为教材编写者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培训服务,同时做好教材审查和把关工作,确保教材的质量和水平。

    第四,深入推进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是我国新世纪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教学改革的本质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照教育规划纲要“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要求,深化改革仍然任重道远。目前,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为教师提供切实的指导和帮助。一是引导教师充分重视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根本地位,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来组织教学;二是指导教师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认真研究并严格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三是鼓励教师按照学科特点,把课堂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五,强力推动考试和评价改革。考试评价在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导向作用。建立一整套科学多元的考试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其正面导向作用,引导全社会特别是教育系统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已是当务之急。当前的重点,一是根据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按照教育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整体设计各个学段和各个层级的考试评价体系;二是依据我国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将考试评价与课程教学放在同一改革系统中进行统筹规划,做到相互配合,相互支撑,协同改革,形成合力;三是在统筹规划和整体设计的基础上,重点推进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高校考试招生制度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校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第六,重视发挥专业平台作用。深化课程改革,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课标、教材、教学、评价和考试又是教育体系中高度专业化的领域。强化基础研究,加强专业机构和专业组织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为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部将强化对立德树人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对课程改革工作的统筹协调。正在筹备进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专家工作委员会的换届工作,将进一步充实和加强课标、教材、教学、评价和考试等领域的专业力量,为深化课程改革提供专业支持和服务。同时,将筹备建立一批中小学学科教育教学研究基地,更大范围地凝聚和培育专业力量,强化课程等专业领域的基础研究,为一线教师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和帮助。  (作者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加强学段统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董奇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五个方面的统筹改革任务。其中,“学段统筹”本质上是强调课程改革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科学规律、学习的科学规律以及教育教学的科学规律,从目标、内容与方法、以及学制、学校评价和招生考试制度多方面入手,建立和完善具有良好顶层设计、循序渐进、有机衔接的优质教育,促进全体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成长,促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立德树人科学、长效地贯彻在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

    第一,加强学段统筹,在育人目标上,要切实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学生在德智体美各领域发展的阶段特点,提出适宜标准和要求,并在学段之间依次递进。立德树人,要求学生经历的每个学段都必须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良好发展,成为有用之才。以学生为本,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这是各学段共同的总体目标。要实现学生发展的总体目标,各学段需要设立符合学生发展、学习和教育规律的具体目标。为此,要根据学生身体、脑、认知、情感等的成长阶段特点,学生在特定年龄阶段的兴趣、爱好、活动和经验特点,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各学段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各学段具体目标确立后,还要回到立德树人的宏观框架下,进一步建立学段间育人目标的内在逻辑联系,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

    第二,加强学段统筹,在育人内容和方法上,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认知和学习水平、活动和经验特点出发,结合学习内容自身的结构和逻辑,设计各学段课程、教材和各类实践活动,并重视学段间的有机衔接。因此,考虑在不同学段教什么、什么先、什么后、教多少、怎样教的问题,就既要从不同领域人类文明积累、不同学科知识体系的自身结构、内在逻辑出发,又要特别重视从不同年龄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发育状况、脑活动特点、认知水平、情绪情感的发展阶段出发,充分结合不同年龄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在内容安排上,一方面,结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水平、需要以及知识、技能内在结构和逻辑,精选各学段的具体教育教学内容,合理安排顺序。另一方面,内容跨学段衔接需要引起重视,进一步完善高校、中小学各学段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科学合理的课程教材体系,寻找培养内容的衔接点,找到交叉点,探索构建过渡性课程以及适合学段特点的拓展性课程。

    第三,加强学段统筹,必须深化综合改革,从学段对接、学校评价和招生考试各方面促进各学段协同。首先,学段间在实际操作上的对接需要系统化安排。多年来,幼小衔接、小中衔接、初高中衔接、中学大学衔接都普遍存在问题,学生不适应、教师不适应、管理不适应。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采用配套措施。其次,考试招生和评价坚持育人导向,是统筹各学段、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学段统筹的根本目的在于以协调有序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真正实现这个目的,必须高度重视考试招生和评价的巨大导向作用,建立与课程改革学段统筹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注重综合考察学生发展情况,促进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测查,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作为刚性标准。再其次,对于在学段统筹上存在的各类问题,要强化督导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改进,必要时应建立问责机制,促进学段统筹和对接的真正落实。

    第四,进一步加强学段统筹的相关研究,基于科学证据不断完善,提高学段统筹设计的科学化水平和实施成效。学段统筹问题的解决,既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有力推动,又是一个涉及课程、教材、教育活动、教师、学生、学校和区域教育管理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学段统筹的成效首先依赖于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习和教育教学规律、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准确把握和正确应用,同时也依赖于千百万一线教师的实际操作,依赖于学校、地区和中央的教育综合改革。学段统筹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是不断完善、提高和与时俱进的过程。因此,应当从受教育者、教育者、课程、教材、教育管理等多方面开展系统持续的科学研究。特别是需要以课改中各学段统筹的实际问题为导向,聚合心理、脑、教育、管理等不同学科开展跨学科的研究,为学段统筹在目标、内容、方法、综合改革等方面提供基于科学证据的解决方案,同时也为及时解决学段统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提供指导。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