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6-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统筹五个教育阵地,促进课程共同体建设

    ■尹后庆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作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在“五个统筹”中,除了提出对学段、学科、环节、队伍等领域的统筹,还重点提出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五个教育阵地的统筹,目的在于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加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组织活动的密切联系,促进家校合作,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各级各类学校对立德树人的学科实施有深刻的领会与理解,形成高度一致的认识,并且努力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

    第一,立德树人是系统工程,其重要的载体是课程。和过去不同,今天的课程具有统整性、多元性、实践性等诸多特征,它已不再是传统的单一学科的概念,而是支持学生成长的系统架构,不仅包括体系化的学科知识,也包括帮助学生实现社会化过程的各类实践体系。在组织结构上,学校、家庭、社会都是这些实践学习的阵地;在形态上,学科学习、社团活动、家庭生活以及社会实践都构成学生成长的平台。因此,课程的统整性决定了课程支持系统必须从独立走向融合。 

    第二,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需要在教育过程中有具体化的表现。作为学校的学科教学,首先需要承担对学生成长过程和成长价值的关注,这便是学科育人的要求。学科育人的主要内涵是关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道德品性、健康人格、社会责任能力、民族与国家情感的养成,以及能够让学习者通过不同知识体系的学习,自我构建起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是社会适应,更多地是一种主动参与和规划社会生活的能力和责任。由此,在这个意义上的学科教学,需要在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学习过程、师生关系等方面作更具体化的表现和解释,这种表现不仅在课堂上,而且在各种校内校外的共同体中。让学习者在更多、更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得到体验,这是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共同责任。

    第三,立德树人最终是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真正发展不只是看课程赋予的知识量和认知技能,而且还要看学生能否通过学习,建构起一定的个体与他人、群体、社会乃至国家的关系,在课堂、校园、社团中,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课程载体,与同伴、老师,与相应的组织建立关联。在家庭、社区以及更大范围的社会群体中,让他们逐步了解自己的身份,以及各自所具有的权利和责任,从个体扩大到更广泛的社会性的关系。只有让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才能在更大的环境中充分发挥潜力。

    根据立德树人的课程要求和任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研究机构和学校,要站在共同认识的基础上,承担各自的责任。 

    首先,作为行政部门,要建立正确的学校办学质量观,要把积极倡导现代的教育质量观作为引导社会大众文化发展方向的任务之一。地方政府不能以单一考试结果衡量学校教育的成效,而要看学校是否能够融合各类教育资源和平台,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支持其成长的要素,还要组织相关责任主体共同承担责任,开发多样、丰富的课程资源,使其主动与其他方面形成共同体,从而建设好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网络,形成真正的教育合力。 

    其次,作为高校和其他研究机构,要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要研究立德树人的课程体系和具体表现性的评价体系。要通过协同创新机制,把立德树人作为系统工程抓;要整合高校和其他研究力量,深入对中小学的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及教师研修作整体的、具体的、系统的研究;要深入了解当前学科育人的主要问题,包括学生核心素养的指标体系和学科教学评价体系,提供具体的、有效的研究范式。同时,要指导和支撑基层学校根据学校实际建设校本课程方案,帮助学校建设和维护资源。

    再其次,作为中小学校,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的课程要求,主动整合家庭、社区等多方资源,引导师生参加更多的课程实践。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开发学生的学习机会,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开设让学生获得各种发展的选修课程和社团活动,建设家校互动平台,让家长、家庭成为辅助学校教育的积极力量。要合理安排各学科的社会实践课时,有效利用校外各类教育场馆资源和实践基地,使它们成为学科教学的重要资源。在课堂中,学校要引导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使课程内容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精神发展和德性升华的过程。同时,学校要把立德树人要求作为学校重要的教师教研的要求,在教学研究和实施中发现和培育优秀教师,让更多的教师能够成为统筹课程五个阵地的主要力量,也让更多的家长、社会优质资源成为学生课程学习的合作者和指导者。  (作者系上海市教委巡视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凝聚各方力量 谱写育人华章

    ■张志勇

    教育部印发实施《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要求“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明确各支力量在教书育人、服务保障、教学指导、研究引领、参与监督等方面的作用。围绕育人目标,协调各支力量,形成育人合力”。立德树人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凝聚各支力量,共同参与,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统筹各支力量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统筹各支力量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立德树人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最新要求。目前在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立德树人方面,教育系统内外各支力量不但没有形成良性互动的合作局面,相反,许多地方处于各说各话、各行其是甚至互相掣肘的状态。教育管理干部关心的如果主要是升学率,教师教书育人必然心有余而力不足;教研人员如果一味忙于组织这考试考试,按照考试成绩给教师和学生排名排队,想让教师静下心来教书简直就是缘木求鱼;专家学者们如果只站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岸边”,不亲自参与教育变革,不千方百计地帮助广大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再先进的教育理念也很难在贫瘠的课堂里长出新课程改革的“嫩芽”;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如果只是对教育忧心如焚,却始终不肯走进学校,了解学校,支持学校,那对当下的教育变革也只能于事无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迫切需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使社会各支力量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统筹各支力量的关键是对教育本质的内在认同。凝聚各支力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在教育价值认同上形成共识,做到同心同德。社会各界对学生负担过重、对应试教育及其带来的日益严重的后果越来越不满,呼吁回归教育本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已成为多数人的共识。所以,凝聚各支力量,形成价值认同,需要统筹处理好以下五个关系:一是在处理育人与升学的关系上,学校教育要始终坚持育人第一,升学第二。二是在处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上,教师要始终坚持教育价值高于学科价值,要始终坚持整体育人,要始终坚持全人教育。三是在处理学科教研与学科育人的关系上,教研员必须从学科知识传承本位走向学科育人本位。四是在处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上,专家学者必须始终坚持理论源于实践再回到实践的原则,脱离了实践的理论是苍白无力的。五是在处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上,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必须吸纳社会各界力量走进学校,支持教育。 

    统筹各支力量的落脚点是全面提高合作育人能力。凝聚各支力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上形成合力,做到同向同行。一是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必须提高教师的综合整体育人能力。二是教育管理者要切实转变管理观和管理方式,把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把尊重和关心师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让教师和学生享受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作为教育管理的最终目的。三是切实转变教研职能和教研方式,建立教研员联系学校制度、教研员兼课制度、教研员与教师同步备课同步教研制度,还要建立教研员国家和省级培训制度,持续提高教研员的业务能力。四是高等院校、专业机构、社会组织的专家学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增强对课程改革的专业与政策支持,为中小学教师和学生提供系统的课程、教材、教辅、学业成就评价的“一揽子”服务。五是动员一切积极力量支持学校教育,如建立开放的学校教育人力资源体系,支持社会各界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或者担任学校教育志愿者等。  (作者系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加强学科统筹 深化课程改革

    ■田慧生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同时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科统筹是五个统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意见》的一大亮点。实施学科统筹,关键是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把握好全科育人与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统筹的关系。这些学科与其他各个学科在育人的目标、价值、意义上是高度一致的,也是各有优势的。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既要推进这些学科统筹,更要重视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充分发挥各学科的综合育人功能。重点加强这些学科统筹,一方面是因为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特殊意义。另一方面,长期以来,重智育,轻德育、体育、艺术教育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必须切实扭转。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