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做祖国发展的参与者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7-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为了推动清华生命科学学院的改革,并为归国人才创造国际化平台,作为院长,施一公在学院探索建立新的人才引进及评估体制,同时在学校支持下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准聘长聘制度,严格学术标准,激发人才活力,共筑科研“理想国”。

    改革的核心是在生命科学院和医学院打破铁饭碗,实行“非升即走”的用人机制——如果在6年之内达不到世界一流大学的终身教授水平,就必须离开。

    人才引进面向国内外开放,全部实行海外评审专家组评议;薪酬体系采取国际通行的年薪制;每个实验室配备启动基金,免去了青年科研者项目、经费申请之苦……

    俞立难忘施一公对年轻学者不遗余力地支持:“我2008年刚回国时,经费还没到位,他迅速从自己的经费中为我提供了启动资金的支持,并帮助修改了我的第一篇重要论文,使文章的逻辑变得更清晰。这是对我至关重要的帮助。”

    “一公深知青年科研者从海外归国,最需要的是实现价值的平台,他为此做出的奔走与努力,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祁海说。

    这些举措从根本上改变了清华生命科学人才的布局和质量,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在2010年举行的国际评估中,由世界一流学者组成的专家组一致认为,清华大学生命学科总体发展态势很好,其中结构生物学学科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在2012年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清华生命学科实现历史性突破,名列全国第一。

    回望归国6年,施一公仍然对于成为一名“参与者”而兴奋。关于未来,他也更加明晰:“大我与小我从来无法割裂。希望中国成为科技强国的梦想从未改变,踏实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最好的报国。”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