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软教研”成为学校的“硬实力”
作为学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元素,教研水平直接决定着学校的发展高度。教研工作就是学校的一股清泉,只有保证这股清泉能顺畅地流动起来,学校教育才能“清如许”。
■杨强劲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和教育诉求多元化局面的日益显现,教研工作在学校教育教学发展中的作用更加凸显。作为学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元素,教研水平直接决定着学校的发展高度。教研工作就是学校的一股清泉,只有保证这股清泉能顺畅地流动起来,学校教育才能“清如许”。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努力让看不见的“软教研”成为助力学校发展的“硬实力”。
教研不能只在“口头重视”。在很多学校,管理者会在大会小会上反复强调“要把教研工作摆到十分重要的位置”,“要充分发挥教研的指导作用”,“要让教研引领教育教学发展”,等等。但这些说辞又往往只停留在说一说的层面,在实际工作中缺乏求真务实的做法,更缺乏脚踏实地的谋划。要真正把教研工作抓实并且抓出成效,首要在于学校管理者要“有说有做”、“说了必做”、“做了必评”,在思想上重视,在行动上落实,在制度上保障,自觉参与,彻底摈弃单纯的“口头重视”。
教研不能只有“一枝独秀”。参与教研是学校所有一线教师的职责所在,而不是个别“名师”的特权。因此,在设计相关教研活动时,重点应该放在激发全体教师的教研兴趣和热情上,而不能让教研活动只是某几个人的舞台。“名师包办”不仅不能有效地发挥教研的作用,还会挫伤在业务能力上有待进一步提高的教师的积极性。教研要注重全员参与,同时要根据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实施分层教研,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激发他们的潜力,促使每个教师在参与教研的过程中不断成长,逐步由“感觉型”向“经验型”、“研究型”过渡。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感受到教研的魅力,才能形成教研工作“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而不是停留在个别人“一枝独秀”的状况。
教研不能只做“纸上谈兵”。教研工作具有情境性和不可重复性,再完美的教研理论也不可简单移植。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校情,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情,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情。只有让我们的教研来自自己真实的课堂,来自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来自本校的客观实际,让平时的问题成为教研课题,让学情的变化成为教研计划,让学校的走向成为教研方向,在贴近实际的基础上,让教师亲历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多次磨合、探究、印证,教师才能够获得更为丰富的感悟,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产生改善的驱动力,也才能避免让教研走进“纸上谈兵”、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误区。
教研不能只是“闭门造车”。在一些学校,相关管理者可能没有精力从事学科教学,然而没有一线的教学实践,就很难准确把握教学中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对学校安排的教研内容兴趣不大。作为学校管理者特别是分管教研工作的领导,不能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想当然地设计课题、布置任务,必须深入教学一线,通过亲自授课、经常性听课、与一线教师多交流、约谈学生等方式,和教师一起去观察、调查、寻找教学中存在的真问题,通过认真研究发现问题的实质,从而将实际问题转换成明确的教研主题,以保证有“物”可研。
教研不能只管“漫谈沙龙”。教研工作不是文学创作,它需要的也不是一时的灵光闪现,而是系统的理性思辨。因此,设置清晰的教研流程,明确具体的教研内容,提出适度的教研要求,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成为确保教研质量的重要前提。与此同时,学校管理者要自上而下营造研究的学术氛围,把教研活动打造成严肃的组织活动,通过氛围和制度改变教师中存在的“漫谈沙龙”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研的质量,才能保持教研的生命活力。
衡量一所学校教研水平高低的最终标准,在于教师是否在参与中产生了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行为的变化,是否自觉不自觉地一步步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反思者、实践者。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教研对教育教学的引领作用,才能在教师的自我完善中实现学校办学生命力的持续旺盛。(作者单位:安徽省肥东锦弘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