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提升服务社会能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7-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自江苏省级示范院校立项建设以来,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认真贯彻落实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科研兴校发展战略,牢固树立服务水运经济产业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企业科技创新的工作理念,以构建科技创新体系为抓手,着力提升教师科研水平,推进科技服务条件建设、队伍建设和机制创新,三年跨越三大步,形成了以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开发、技术转移为核心内涵的“三维关注、四层服务”立体化服务体系。3年来,学院与300多家企业单位开展了深度合作,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项目开发服务,专利申报与授权数超过300件、开发培训项目超过30项;年社会培训开班总数超过300个、培训人数超过15000人,社会培训总收入超过5000万元、科技服务到账经费总额超过1500万元,取得了一系列明显成绩,在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

    健全完善科技创新制度

    建立社会服务长效机制

    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核心功能之一,也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直接体现。为了更好地推进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工作,学院从制度建设入手,激发教师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活力,把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与教师业绩考核、职称评聘、岗位定级、双师资格认定等直接挂钩;修订了相关管理办法,鼓励教师通过企业顶岗、企业实践、参与企业技术改造等方式,投身到社会生产实践中,实现了社会服务有目标、有措施、有考核、有奖惩。

    近3年来,学院先后出台了《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实施办法》、《科研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科研成果管理办法》、《科研成果鉴定、评审实施细则》、《学术论著管理办法》、《学术成果奖励条例》、《科研工作两级管理实施细则》、《技术研究所管理暂行办法》、《科技人员行为与诚信规范》和《继续教育与培训暂行规定》等制度,有效构建了科技创新体系,提高了教师的创新意识,激发了教师的发明创造热情。2013年,学院专利授权数达到84件;2014年前4个月,专利授权数已经突破60件,申报的发明专利超过20件,在江宁大学城本专科院校中排名首位,在全省高校中也处于前列;2012年,学院被评为全国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先进单位。

    发挥人才资源优势

    推进服务平台建设

    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学院的协同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学院充分发挥航海技术、船舶制造、软件技术、电气自动化等专业的人才资源优势,组建了面向不同专业技术领域的院内技术研究所。研究所以技术应用性研究、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为重点,以科研成果转化为导向,充分整合学校资源,积极开展对外技术交流与协作。同时,学院积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开展工程技术培训与咨询服务,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企业技术进步。2014年初,借助组建“政行企校”四方合作发展理事会的契机,学院先后成立了由政府、企业、行业、学校四方代表共同组成的科技服务委员会和继续教育委员会,将合作的宽度与广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为便于教师开展社会服务,学院主动服务水运经济产业发展,积极参与政府部门主导的服务地方行动,与江宁高新园、秦淮区政府部门对接,与江苏造船学会、江苏省旅游协会、江苏省报关协会等行业建立紧密联系,开拓社会服务新途径。学院先后与企业合作共建了南京丹书科技软件技术研发中心、上海龙禹船舶设计研究所、上海腾韵电气自动化设备研发中心等14个工程技术中心和研究所,共同实施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学院与企业按照项目组建团队,针对项目中存在的技术瓶颈,进行合作研发,为企业提供技术改造、工艺设计等服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近3年来,学院承担了课题研究与社会服务项目400多项,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强化高校职能意识

    进行全方位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是高校的四大职能之一。学院把继续教育作为服务社会的重要举措,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搭建各类学习服务平台,为高考落榜生开设成人学历教育;为低学历在职人员开设函授大专班;为本科毕业生就业提供技能培训;为企业职工开展知识更新;为船长、轮机长等高级船员提供业务培训;为船舶驾驶员、轮机员提供岗位提升培训。学院还适应市场需求,开设了海上游轮乘务专业学历教育,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开设了水手、机工培训;开设了以船员新技术为核心的船员补差培训,等等,建立了全方位的社会服务体系。

    学院承接的国家海事部门委托培训项目,是国家和江苏省制定的优质培训基地。2012年,国家海事部门正式确定学院为长江干线下游的内河船员培训机构师资培训单位,承担苏、鲁、浙、皖、沪四省一市的内河培训机构的师资培训。受国家交通部门海事局的委托,2012年8月,学院首期内河船员培训机构师资培训班开班,来自四省一市18家培训机构的125名教员参加了5个科目的师资培训。2012年10月,来自四省一市的204名教员参加了第二期内河师资培训班,为广大的内河船员培训机构搭建了交流的平台。由于学院开办的师资培训班得到了广大培训机构的认可和好评,2013年国家交通部门海事局将全国内河培训机构的师资培训任务委托给了学院。2013年8月,来自全国18省市、38个地级市的51家单位的163名教员参加了本次培训。两年时间,共有492名全国内河培训机构的教员参加了学院承办的师资培训班,在行业类形成了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2012年9月,国家交通部门海事局第一期内河实操考试主考官培训班在学院开班,来自全国各地海事机构的90余名主考官参加了培训。

    学院高度重视企业职工的培训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就。3年来,学院与省内外30多家航运企业开展合作,形成了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签订了初级船员委托培养协议、高级船员知识更新、职务晋升培训协议,形成了定期互访的联系机制。学院坚持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积极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培训任务。3年来,招收来自边远省份、苏北地区的高考落榜生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共2013人,培训9859人次,使他们接受了系统的航海职业教育,走上了国际就业的道路;接收185名非航海类专科以上毕业生进行再就业培训,为大学毕业生重新就业提供了机会,使他们走上了航海职业就业之路。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成为航运从业人员中的骨干,为农村家庭脱贫致富、城镇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3年来,学院共开办各类培训班327个,年平均开班109个,共完成16259人(40452人次)的各类培训任务。其中,国家行业部门委托培训959人次,省级行业部门委托培训540人次,职业资格培训5521人次,企业职工技能培训3987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7743人次,其他社会培训21702人次,培训总收入达到5241万元。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彰显航海高职风采

    学院积极发挥在航海职业教育中的优势,支援中西部地区航海职业教育,对口支援、扶持西部高职院校及省内中专学校。学院先后与陕西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电子科技职业学院2所高职院校签订了对口支援协议,建立了稳定的对口支援关系。学院积极探索支持东部地区及本省和本行业实力薄弱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对口支援扬州太平洋重工技工学校、南京海员学校以及江南造船集团职业技术学校等3所职业院校或职教中心。通过对其师资进行培训,互派教师访问交流,共同研究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实训项目,共同开展社会服务及对受援院校学生进行技能培训等方式,极大提高了这些学校的职业教育水平。3年来,学院先后选派教师到支援、扶持院校进行现场授课、交流54人次,为受援院校培养师资40人,培养学生601人。学院积极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立交桥,引领和带动区域中职教育协调健康发展,探索中职生对口升入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方案,合作开展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了中高职课程和教学的有效衔接。3年来,培训专业师资28人次,联合培训学生375名,录取对口院校335名学生接受高职学历教育

    学院高度重视对师生的科普教育,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2014年,学院被江苏省科技部门、教育部门、科协联合授予“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荣誉称号。为更好地发挥科普基地的教育与示范作用,学院精心策划举办了科技周活动,精彩纷呈的活动吸引了各界的广泛关注。活动周先后开展了科技社会服务成果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实验实训室社会开放日、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科技与科普报告会等系列活动。中国科技馆原馆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林加奖”获得者李象益教授和江苏省教育部门相关领导先后来学院做学术报告,进一步激发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创业梦想。

    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收到了各界的良好评价。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先后在江宁公交总站、东山敬老院和地铁江苏海院站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开展向老人献爱心、为居民健康体检、清洁公交车、地铁文明志愿服务等各具特色的社会公益活动。学院不断创新志愿活动开展形式,组织涉外旅游专业志愿者,走入中山陵、明孝陵、夫子庙等名胜景区,将专业技能融进志愿服务。2013年8月,亚青会期间,学院派出了300多名学生参加赛事的各项志愿者活动,学生用良好的精神风貌、热情周到的服务赢得了荣誉和赞誉。2014年8月,南京将举办青奥会,学院学生志愿者因出色的服务水平,已被青奥会组委会指定承担开幕式的大型表演活动及水上运动项目的志愿服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