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旋涡中的高考加分何去何从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7-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另外还要看到,高考加分作假对考生本人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正所谓被污染的土地上长不出茁壮的大树,太多的事实证明,那些依靠违规作假而考上大学的考生,并不会自觉地洗白,或者自动纠偏,从此以后堂堂正正做人,以己之正气,为社会和职场注入正能量。相反,作为整个事件的亲历者,由于尝到了违规或“潜规则”的甜头,看到走旁门的路子屡屡奏效,在未来的行事和处世方面,他们更容易、更习惯、更愿意继续遵循此类处事原则,将这种风气带入职场,自觉或不自觉地助长社会的不正之风。

    这种负面影响在短期内或许看不出来,但随着带着“原罪”考入大学的考生们离开校门,走进社会,在日益放大当初屡试不爽的“潜规则”过程中,整个社会将不得不为之付出更大的代价,为当初高考加分作假的恶果埋单。(作者系渤海大学教授)

 

    加分政策不能简单取消

    ■覃红霞

    高考加分政策起源于对特殊群体的特殊照顾,随后发展出对特长生以及模范生的奖励。高考加分政策走到今天,其内容与项目已经非常复杂而多样,同时对其的批评也越来越尖锐。有反对者直接要求取消高考加分政策,但高考加分政策不能简单取消,还需要多加反思。

    相对而言,社会对于补偿性加分的认可程度较高,对其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身份作假上,但个别腐败现象并不足以否认补偿性加分的合理性。当前对于高考加分的批评集中在奖励性加分上,特别是对三好学生、优秀干部、体育特长生、艺术特长生以及“奥赛”优胜者的加分政策上,其批评主要集中在三点:一是目前加分造假严重;二是加分的最初目的逐渐异化;三是奖励性加分加剧了大学招生中的不公平。与奖励性加分类似,省级加分政策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据统计,2010年教育部规定的高考加分项目仅14种,而各地的规定近200种。2014年各省即将实行的调整后加分政策,部分省市仍保留了农村独生子女降10分、留学回国人员子女降10分、先进劳模青年降20分、受市人民政府或省综治委表彰的见义勇为应届毕业生降10分等项目。对此,有研究者批评各地加分政策混乱,出台过程不透明,随意性明显,并强调应取消地方政府的加分权限和自由裁量权。

    加分制度作为我国统一考试制度的重要补充,承担着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为高校选拔多样化人才的功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要求取消高考加分、回到“裸考”时代的言论,虽然折射出社会对高考加分政策不合理现象的激愤,但却是简单而情绪化的表达,有必要从务实而理性的分析中保持改革的基本心态,在不断实践与反思的基础上,寻找未来加分政策改革的方向与价值。(作者系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

 

    【网友观点】

    河南省临颍第二高中魏增瑞:因为高考加分除了使一些特殊的考生得到加分鼓励,恐怕还是一种导向作用。最好的办法是把那些被加分的考生技能考核及事迹进行公开展示,一方面起到监督作用,另一方面为许多学生效仿。

    江苏省南京建邺区莫愁湖小学鹿树忠:体优生加分一个亟待引起重视的问题,就是行业协会的资格问题。并不是每一个跟体育沾点边的行业协会颁发的证书,都可作为加分依据。

    湖南理工学院南湖学院文法系陈花:作假者之所以敢铤而走险,是因为目前作假的违规成本太低,即便事情暴露,当事人所受到的处罚也不大。只有对作假者严惩不贷,才能有效杜绝高考违规加分现象。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龙园中学雒会龙:可行的办法是把高考成绩揭晓后的加分结果公示,变为高考前的加分监督公示,同时严格等级考试流程,让腐败者没有腐败机会。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