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鸡肋实习”之困重在校企衔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7-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实习成鸡肋,在很大程度上因为实习单位与学生相互不待见、沟通不畅,更深层的原因是学校教育与企业要求未能有效衔接。

    ■李妍

    在就业竞争激烈的当下,实习之于大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记者却发现,部分大学生感觉实习是在被放养。为什么步入社会前的重要一课变成了社会不待见、学生不认可的放养课?高校和用人单位如何共同发力,帮助大学生们修好这门必修课?(7月21日《光明日报》)

    不管是自愿放养还是被实习单位放养,这种不正常的实习方式都已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在实习单位需求与学生能力、意愿难以匹配的情况下,要么是一些学生不愿实习,实习大多数是托关系开个实习证明,要么是一些用人单位对快餐式的学生实习不以为然,认为学生没有经验、能力不足,实习是在添麻烦、帮倒忙。实习成鸡肋,在很大程度上因为实习单位与学生相互不待见、沟通不畅,更深层的原因是学校教育与企业要求未能有效衔接。

    是单位不需要大学生吗?当然不是。是学生不愁找不到工作吗?也不是。事实上,在如今的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正呈现出一种十分矛盾的状态,一边是大学生适销不对路,就业难,一边是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用人荒。企业和大学生相互之间都有需求,可是双方偏偏很难在从业意愿、职业规划、就职能力等方面实现有效对接、沟通与培训,达成共识。面对学生正式入职前最重要的预热以及企业提前了解学生最重要的平台,双方偏偏不能充分把握实习这一机会,去相互了解、趁势规划、为我所用。这也难怪如今的就业市场呈现出一种怪异的青黄不接局面。

    实习究竟有多重要?看看德国的教育体系就知道。如今,许多国家的失业率大幅上升,唯独德国的失业率仅为7%。其中缘由,正在于德国采用了双重教育体系。所谓双重教育体系,就是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深层参与到企业的实习中,做到了学生与学徒双重身份的教育训练。学校教育与企业、市场需求有了很好衔接,学生在毕业后,能迅速参与到企业的高要求生产中去。

    而且,这种双重教育不仅是企业、学校和学生的事,也是整个社会的系统工程。比如,在学生在中学阶段,学校应为他们提供认识未来职业的各种实习、讲座、咨询会,甚至为部分职业目标不明确的学生提供生涯规划教育,帮助他们找到喜欢的职业并产生认同感。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职业的内容与前景,并根据爱好与能力做出选择。正是因为通过前期实习、职业规划,学生的职业兴趣与主动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企业对人才的了解与需求也充分得到了满足,二者最终实现了有效对接。

    回过头来看我们的大学生实习,要摆脱实习即鸡肋的尴尬局面,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实习观很重要,学校为之提供有效的指导以及企业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习环境,也不可或缺。但更重要的恐怕还应从制度改革入手,以学校、社会、公共部门之合力,去打通劳动力供需信息互通的通道,搭建起学生职业规划与企业需求充分互通的平台。只有让企业与学生都切实感受到实习的好处,实习才不会沦为鸡肋,成为帮助大学生就业的有力跳板。(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