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约翰:一部清华体育传奇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7-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俞国宁在清华待了6年。入学时,她的体重只有36公斤,经常拉肚子。来清华报到前,母亲含着泪把她送出门,生怕她身体顶不住而休学。凭借中长跑队全面而科学的训练生活,她的体质和体能有了很大提高。毕业后,俞国宁依然保持着锻炼身体的习惯。如今,年过七旬的她已经实现了“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目标。她的新目标是:“保八,争九,一百不是梦!”

    不做东亚病夫

    不少清华学生回忆起马约翰,都会对他的严格记忆犹新。那时,清华有一套“体力测验及格标准”,如爬绳15英尺、100码13秒、跳远14英尺、游泳20码等,有一项不及格便不能毕业。一个广为人知的例子是,著名文学教授吴宓在校读书时,功课全是优等,唯独跳远不及格,被马约翰“扣留”,半年后补考及格方准予出国。

    为了让学生们达标,每逢新生入学,马约翰就会亲自检测每一个人的体质,然后做出总的安排,定出计划。何时练何种项目,什么时候检查身体,成绩差的如何跟上去,成绩好的如何提高,他都有通盘考虑。即便对生病的学生,他也总是鼓励他们去锻炼、动起来。

    1958届电机系毕业生常崇宇入学时查出患有肺结核,无法剧烈活动,遂被编入“体健班”。每到活动时间,马约翰必定亲自来到“体健班”,和大家围成一个圈,教他们打排球和做体操。常崇宇至今还记得马约翰鼓励他们的话:“你们要坚持锻炼,不能半途而废。参加运动才能获得健康!”

    清华大学原纪委书记叶宏开说:“马老之所以对学生要求那么严格,根本上还是他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尊,他不希望中国人再被称作‘东亚病夫’!”

    马约翰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在上学时就有所表现,他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医学时,有一次全班背药名,有个同学背不出来,美国教师就骂中国学生连美国的小孩子都不如。马约翰听了很生气,同美国教师大吵一架。

    1905年,上海举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万国运动会”,还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的马约翰参赛。一英里赛跑时,4个日本人一字排开跑在最前面,故意挡住其他运动员,场上几百名日本观众全都站起来鼓掌呐喊。马约翰和另一个中国同学紧紧跟住他们。离终点约400米时,中国观众开始高呼:“约翰,加油!加油!”马约翰向中国同学说了一句:“跟上我!”就猛地从日本人的右侧超过去。这时,全场观众的欢呼声已由“约翰!约翰!”改为“中国!中国!”凭借强有力的冲刺,马约翰和那个中国同学包揽冠亚军。马约翰顿时成为明星,他被商界人士高高举起,绕场一周。这次胜利令马约翰非常难忘,他由此认定:“这种(体育)大会多么易于激发民族精神——通往爱国主义的重要步骤。”

    1914年,马约翰到清华体育部任助教后跟周诒春谈体育问题,周诒春起初没有兴趣。后来马约翰劝说道:“清华每年要送出100名学生到美国去,送出的学生,总要像样一点,不能送去‘东亚病夫’吧!”马约翰常对学生说,你们要好好锻炼身体,要勇敢,不要怕,要有劲,要去干。别人打棒球、踢足球,你也要去打、去踢!他们能玩什么,你们也要能玩什么,不要出去给中国人丢脸!

    解放后,马约翰在做报告时,也总是用澎湃的爱国激情鼓励青年。他说:“现在祖国正向着社会主义的道路迈进,向着先进的科学水平进军……祖国是多么需要无数身强力壮和意志坚强的生力军。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是一个新中国青年对祖国应负的责任,青年要把体育锻炼当作是祖国交给你们的光荣任务!”

    马约翰的这种爱国情怀激荡着清华学子的心。田端智至今还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口号鼓舞下,每到下午锻炼时间,学生们走出课堂、图书馆,各班级组织小组集体整队,组长带着大家高呼:“为祖国!锻炼,锻炼!”操场上、马路上、球场上到处是锻炼的人群,热火朝天,犹如万马奔腾,许多来清华参观的外宾都赞叹不已。“整个校园充满着生命运动的活力和青春的快乐,那种场面实在是太感人了!”田端智感慨地说。

    体育传奇

    体育,是马约翰的生命。

    凡是领略过马约翰风采的人,无不为他对体育的纯粹之心折服。为了体育,他可以不计个人荣辱得失,也留下无数佳话。

    1928年,罗家伦上任清华校长。他瞧不上体育,认为体育部还有教授,不成体统,于是把当时在体育部任教授的马约翰降职降薪,改做教员。很多教授对此愤愤不平,劝马约翰辞职,马约翰却很是淡然。他说,我是为了教育青年,不是为名,更不为钱,只要还能教体育就行。一年后,他率领清华足球队勇夺华北体育联合会足球赛冠军,回校后,全校师生放起爆竹,把马约翰抬进校门,庆功会开到凌晨3点。罗家伦看此情景,终于恢复马约翰原职原薪,并送给他一个银杯。

    清华并入西南联大以后,条件非常艰苦。马约翰一人的工资要养七八口人,生活非常困苦,家里有时连菜都买不起,只能吃白饭。后来国民政府教育部在四川江津成立了一所体育专科学校,想借重马约翰的声望,就用高薪聘他担任校长。但马约翰不为名利心动,婉拒了他们的好意,继续在昆明过着清苦的教员生活,一时轰动教育界。

    马约翰对体育的坚守,践行的是他对体育的深刻理解。在马约翰看来,体育不仅能强健人的体魄,更是一种教育。他认为,体育最重要的功效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塑造优良的思想道德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在他1926年所写的硕士论文《体育的迁移价值》中,阐述了体育可以“培养人的性格——勇气、坚持、自信心、进取心和决心”,“培养人的社会品质——公正、忠实、自由、合作”等。1931年,他在清华大学的《向导》专刊上发表文章,更明确地概括了学校体育的目的:使学生身体健壮成长、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不论何时何地,马约翰总是干干净净地示人,只因他明白,他是一名体育教师——“不要叼着烟卷去上课,不要一起床,眼睛还眯糊着,脸也不洗就去上课;要学生健康,首先教师得健康;要学生有好的体育风尚,首先教师得有好的体育风尚。”

    在马约翰一生的体育教育实践中,在激烈的体育对抗中,他始终把道德放在首要位置,他的名言“球可输,运动道德不能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为此,球队的当家球员染上伤人的坏风气,他也敢当场拿下并严肃批评:“不改掉这些坏毛病,就开除你!”鉴于当时体育界动辄打架斗殴、殴打裁判的恶劣风气,马约翰还和当时北京的几所主要大学——北京大学、师范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的体育教师成立了体育会,共同提倡要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并且要求教师应该在体育道德、生活作风上以身作则。马约翰回忆:“这以后的比赛,秩序井然,好极了,各校的成绩也都上升了。”

    马约翰的体育人生贯穿着公平公正。他评价学生,不以学生的绝对成绩为依据,而是以他们的进步为标尺。著名科学家林家翘在清华就读时,跑步总是倒数,马约翰亲自教他锻炼,林家翘认真照做。期末成绩单上,马约翰给林家翘一个“优”,大家不服,说马约翰偏心。马约翰说,体育的速度和技巧锻炼是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意志,是顽强精神的培养,林家翘在这方面是当之无愧的。于是众皆叹服。

    自1914年来到清华,到1966年逝世,52年的时间里,马约翰始终为清华的体育教育服务,即便在清华因抗战迁往昆明,和北大、南开组成西南联大的困苦岁月里,他也没有放弃体育教育。梅贻琦、蒋南翔分别在他服务清华25年、50年庆祝大会上为他颁奖,向他致敬。马约翰,就是一部清华的体育传奇史。

    马约翰离开清华已近50年,但是他的传奇并没有结束。在今天的清华,以他名字命名的“马约翰杯”学生运动会每年都要举行,它包括42个运动项目,几乎容纳了校园内能够开展的、有群众基础的所有运动项目。数以千计的清华学生参与其中,为清华校园体育的最高荣誉奋勇拼争。清华的体育传统,依然在被发扬光大。

    在如今的清华大学西区体育馆的南侧,伫立着马约翰的雕像。还是那身装扮,衬衫、领结、灯笼裤和半腿袜,他面带微笑,静静地坐在那里,日日守望着在操场上热火朝天进行锻炼的师生们。

    他,是世人公认的体坛宗师。

    马约翰生平

    1882年10月10日 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

    1904年 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

    1914年 8月到清华学校任化学课助教,后任体育部助教

    1920年 任清华学校体育部主任

    1926年 获美国春田大学硕士学位,硕士论文《体育的迁移价值》

    1928年 罗家伦裁减体育部人数,马约翰教授职衔被取消,降职降薪

    1929年 12月25日率队获华北体育联合会第六次足球赛冠军,全校欢庆。翌年1月1日罗家伦恢复马约翰教授职称

    1936年 作为中国田径总教练参加在柏林举行的第十一届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后赴欧美14国进行体育考察

    1938年 到云南昆明,任西南联大体育部主任

    1946年 从昆明返回北平,任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

    1952年 当选为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