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立交桥”如何更通畅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8-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德阳通用电子科技学校学生在德阳市第七届中等职业学校技能文化节上展示汽车维修技能。熊伟 摄

    德阳中高职衔接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中职加高职的“五年一贯制”模式;二是“对口升学”模式,即中职毕业生通过统一升学考试升入高职院校;三是“高职单招”模式,即高职院校自主招考录取高中毕业生或中职学生。

    ■本报记者 刘磊 实习生 吴宇婷

    每到二年级末,学生面临实习或升学分流时,四川信息通信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班主任李江(化名)就特别纠结。“我们专业学生就业出口很好,但也希望学生能到高一级学校深造。”让李江为难的是,如果他鼓励学生继续深造,又担心学生考不上高职耽误实习就业,“因为每年能成功升学的学生仅占少数”。

    从中职成功升入高职的学生几率不大,正成为当下四川德阳“中高职衔接培养试点”的一大难题。作为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德阳自2010年起开展中高职衔接试点,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但探索的过程并不顺利。

    现状:指标太少难以调动中职学生积极性

    德阳现有高职院校5所、中职学校20所。目前,两类学校通过三种模式进行“衔接”:一是“五年一贯制”模式,即学生先在中职学校接受3年或2年教育,再到有合作协议的高职院校接受2年或3年教育

    二是“对口升学”模式,中职学生完成3年学习后,通过统一升学考试进入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接受2至3年教育。中职学生可自由报考高职院校,中高职学校间没有合作关系。

    三是“高职单招”模式,即高职院校自主确定标准、自主命题组织测试招考录取高中毕业生(含中职学生)。“单招”合格考生可直接被录取,不用再参加高考。因为“国家高职教育改革试验区”的政策优势,德阳5所高职院校均享有“单招”权利。

    “但我们发现,除了第一种模式,其余两类衔接模式,中职和高职学校的积极性都不高。中职升高职的学生比例还不到10%。”德阳市教育局副局长胡北坦言。他以“高职单招”为例,“每年高职院校投放给中职学生的指标很少,专业数量也不多”。

    记者查阅德阳几所高职院校近两年的“单招”简章也印证了这一点。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单招普高学生310人、中职学生50人;四川司法警官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单招普高学生110人、中职学生30人。

    高职院校投放的指标较少,导致中职学生报考高职的愿望和积极性不高。四川省孝泉师范学校在校学生2300多人,每一届报考高职院校的学生只有40人左右。该校党委书记、副校长张登智说:“录取的名额太少,学校只按照相应的指标组织有意愿的学生复习。而且,学生一旦开始顶岗实习,能收心回来复习备考的学生也不多。”

    对中职学校“升学名额少”的抱怨,高职院校也感到委屈。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吴明军说:“对口升学和单招计划都是经省教育考试院控制核定的,学校不能随意增减名额。”不过他也承认,因为分给中职的指标很少、中职升高职比例较低,导致了中职学生升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

    原因:中职忽视人文素养教育,高职不认可

    高职院校不愿投放给中职学校更多招生指标,折射的其实是他们对中职生源素质不认可的现实。

    “高职院校不愿意招中职学生,他们更喜欢通过高考从普通高中毕业生中选拔生源,认为普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要优于中职学生。”胡北分析说。

    吴明军认为,这也不能全怪高职院校看不起中职学生,因为从多年的招生情况看,高职院校明显感觉到从普通高中招收进来的学生比中职升上来的学生要“好管理得多”,“普高学生无论文化知识、行为习惯都比中职学生好”。

    而对中职学生在应用技能和动手实践方面的优势,吴明军认为也并不能凸显,有时反而会成为劣势。“动手操作和实践其实是很容易掌握的,普高学生进校后很快也能上手。而如果中职学生在高中实践中养成了不好的操作习惯,要重新纠正过来比教一个新手更麻烦。”

    胡北也提到,长期以来中职学校在文化知识方面的教育确实存在欠缺。“一些中职学校只注重职业技能培训,忽视文化知识和职业道德教育,只教给学生‘怎么做’,而忽略‘为什么做’。很多学生理论没学懂就跑去车间学技术,到车间只知道在焊接,但为什么焊接却说不出来。”

    学生和家长“尽早就业”的观念也是中职学生难以沉下心来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原因。“大部分送孩子读中职的家长都希望孩子尽快学到一门技术,早点工作挣钱,而大多数学生自己也不愿意坐在教室里啃书本,只想早点到工厂、车间实践。”胡北说。

    记者采访发现,每年90%以上的就业率让部分中职学校对语文、数学等文化基础课程和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课程不那么看重,认为只要学到技能,能就业就行。

     对策:规范中职办学,改革招生政策

    德阳决定扭转高职院校对中职学生“不感兴趣”的现状,同时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2013年秋季,德阳提出“六项要求”规范中职学校办学行为。

    “从教学管理、招生行为、学籍管理、管理体制、校园环境等6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提高中职教育质量。”胡北说,教育局走访调研了不少中职学校后发现,大多数学校都存在课程、课时未开齐开足的情况,对学生的管理也比较松散、随意。

    德阳还成立了职业教育科研机构——德阳市职业教育中心,配备岗位和编制,负责指导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督查是否规范办学等。“我们提出职教也要聚焦课堂、完善课程、关注教研,通过开展中职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说课比赛等活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胡北说。

    学生家长的思想观念也要转变。四川省陶研会常务副会长姚文忠说:“大多数学生家长认为中职教育是‘终结性教育’,学生毕业后应该马上就业。这导致中职学生报考高职的积极性不高,一来二去,高职院校也失去了在中职学校选拔生源的动力。”

    对目前高职“对口招生”和“单招”中下达给中职学校的生源指标不到10%的现状,姚文忠建议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改革招生政策,适当放宽招生计划,让更多中职学生升学有望。“中高职学校应加强人才培养目标的沟通,高职院校要拿出更多专业与中职对接,在技能课程上避免重复学习等,真正让进入高职的中职学生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德阳对中职学校的规范管理很快见到了成效。不少家长对待职业教育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还有家长把已经考上普通高中的孩子“劝”来接受中职教育

    胡北表示,当中职培养出来的学生个个变得阳光自信,个个都既有技能又有文化后,高职院校就会改变对中职学生的偏见,家长送孩子读职业教育的意愿就会增强,职业教育也才能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