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何时才有诗意的栖居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8-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种种暑假乱象的背后无不透出明晃晃的“竞争”二字。而过于强调竞争的社会,都把学生引向应试,与教育的本源背道而驰。

    ■张贵勇

    胡适说,一个人的前程全靠他怎样用闲暇时间。

    如果说一个人的闲暇反映了其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那么无疑也映射一个人的心胸与品质。而作为教育的闲暇,假期可谓窥探我国教育之优劣最好的观景台。

    暑假里,教师都在忙什么?学生都在做什么?家长们在忙什么?浏览各大网站,与之有关的信息多如牛毛。但海量的信息背后,传递出来的却是不容乐观甚至令人叹息的事实。

    每到假期,社会上各种“改头换面”的有偿补课又粉墨登场了。有媒体报道,河北邯郸一所中学让准高三学生超时补课,并且每人收取了600元补课费,补课违规收费近50万。在广东清远,有不少家长将孩子送往补习班,一些教育机构因此掀起一股招聘热潮,在职教师“捞外快”的现象也在暑假悄悄重现。

    孩子们过得似乎也不轻松,有人甚至戏称暑假为“第三学期”。还没放暑假的时候,各种暑期课外班就已经做好了“功课”,各种宣传吸引了很多家长前来咨询、报名,除了近几年一直热度不减的艺术班,还有很多跟孩子学习沾边的英语、作文、奥数、书法等等,名目繁多。有的家长甚至不惜花费重金让孩子同时上几个课外班。

    补课班也好,课外班也好,种种暑假乱象的背后无比透出明晃晃的“竞争”二字。而过于强调竞争的社会,是急功近利的急躁心态,是用高低、好坏等价值尺度来评价学生,都把学生引向考试,与教育的本源背道而驰。

    有人说,什么样的社会发育程度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尽管这句话道出了现实,但教育作为改良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首先要认清自身的责任与使命,要正本清源,革旧布新,有所担当,有所作为,即从尊重教育规律入手,着眼于改变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风气,着眼于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让每个人都过上一种积极的生活。

    而所谓积极的生活,之于教师是利用业余时间不断提升自己,让其产生专业成长的紧迫感。假期,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师成长的一个跳板。从暑假到寒假,从寒假到暑假,教师的生活看上去是一个学期加上另一个学期,不断循环往复,但内在里却是实践与反思的相互作用。在一个学期里,教师做过什么、错过什么,往往是其整个教育生涯的缩影,而这个缩影也往往决定着职业生涯是硕果累累,还是抱憾终身。当教育部门和学校引导教师过上一种阅读的生活,教师真正意识到耕耘精神园地的重要性,教育生态方能一点点改变。

    教育也要给孩子更多的闲暇,让童心肆意放飞,去大自然体验,去社会历练,而不是被圈在一方小小的教室里,去做那些没玩没了毫无意义的试卷。在西方国家,孩子们的暑假往往是全身心地投入画画、下棋、打球、射击、骑马、夏令营之类的活动。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们年龄太小,专玩一项活动会使他们感到厌烦,所以一个星期就让孩子换一个项目,其目的不是要培养孩子的一技之长,而是丰富他们的暑期生活。有的孩子更是在家长的带领下,去周游世界,感受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相对而言,这才是孩子成长所最需要的东西。

    不同的暑假生活背后是不同的教育观。而庸俗的、消极的教育观贻害无穷,毁人不倦,需要通过不断的呼吁与引领,进而换来教师与学生诗意的生活,换来教育晴朗的空间。教育的闲暇也只有被诗意生活所填满,师生的心灵面貌才能发生可喜的改变。

    “钱是重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我们的目的是尽最大努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大学生磨炼自己的同时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对于32名“90后”大学生暑假参与城市“变形记”活动,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学工部部长施佳的表态温暖人心。在一个陌生城市15天的时间里,大学生们只能用50元解决吃穿住行,每人每天还必须上交17元房租和水电费。而活动结束,这些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均发生了不小的改变。

    这是教育的力量,也是最美的教育闲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