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道路有经纬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8-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剑桥大学喜欢什么样的学生?日前,剑桥研究生院院长、招生面试官大卫·卡德威尔在“中国学生见面会”上说:剑桥当然喜欢聪明的学生,但如果你回答不好“为什么想读大学”这个问题,那你本身是存在问题的。 CFP供图

    在美国高校中,不论是公立的弗吉尼亚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还是私立的圣母大学,学生事务管理始终是大学的重要工作。从理念变革、文化熏陶、模式再造、团队培育、队伍建设等方面对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进行比较分析,为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带来新的启示。

    理念变革

    对“以人为本”的不同解读

    学生事务管理,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式术语,一般采用格思里(James W.Guthrie)的界定:“学生事务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学生的智力、情感、体魄、社会活动、就业指导、道德和宗教信仰、美学鉴赏等。”国内对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普遍认同的是:“高校通过指导、规范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过程,以促进其全面、均衡、可持续发展的非学术性管理活动。”“凡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体现在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各个方面。弗吉尼亚大学要求大一的学生必须全部住校,很多考试学生都可以拿回宿舍或房间进行,学校成立的创新实验室吸引公司与学生一起创业,对贫困生进行资助作为公立大学的责任,支持学生学术独立思考,允许学生质疑权威,鼓励学生参与创新活动,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弗吉利亚大学、俄亥俄州大学还设有学生自治管理办公室,新生入学教育、学生违纪等事务处理直至开除学生都由学生自管会处理,但对学生的处理不公开以保护其隐私。

    追溯中国历史,“以人为本”最早出现在《管子·霸言》中:“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今天的中国教育,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以人为本”更是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对比中美高校,美国重视人才培养工作,一切为了学生,教授必须指导学生、必须给本科生上课、必须做科研。他们的措施往往是可操作的、具体的,而我们的工作停留在理论层面较多,提的口号比较响亮,真正落到实处的较少。

    文化熏陶

    “显性”与“隐性”相互渗透

    大学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潜移默化,“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所创造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俄亥俄州立大学重视校园环境美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学院、楼房、一块砖、一块石碑的冠名权吸纳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杰出校友来捐款,“大一新生训练部”策划安排新生周活动、大量开设新生研讨课。通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易接受的显性文化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诠释“美国精神”和“价值观念”。一所学校的文化更重要的则是在“内隐”的精神上下功夫,俄亥俄州立大学有一系列的被称为“标准化运行程序”的规章制度,学生权益维护中心严格按照程序处理学生问题,学校吸纳学生参与制度修改和制定。圣母大学80%的学生在校期间都曾参与各种形式的社区服务活动,10%的毕业生自愿到全世界较为贫瘠的地方无偿工作一年甚至多年,这也是学校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获得了美国各界的认可并享有盛誉。

    近年来,中国高校大规模的多校区办学、新校区建设,原有的大学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淡化,或者说流失。校园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体现在每一个师生员工的每一项工作中,高校一方面要注重基础设施、人文环境、师生活动等显性文化的规划和设计,“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另一方面,要从大学章程、规章制度的制定,从师生员工的日常行为规范等体现一所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既需要正本清源的显性文化作为管理手段,也需要润物无声的隐性文化发挥其育人功能,二者之间有时也难以明确区分,唯有双管齐下,相互渗透,方能相得益彰。

    模式再造

    从管理约束走向发展激励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历史悠久,最初采取的是学校对其进行严格的行为管理和道德训诫的“父母制替代”。1994年,美国大学人事协会提出:“学生事务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和个体的全面发展,并采取一系列的策略来鼓励这一目标的实现。”这一理念意味着美国学生事务管理进入了学生发展时期。在管理的组织架构方面,一般都由主管学生事务的副校长一人负责,由校级学生事务中心负责具体实施,并为全校学生提供服务。美国的教育行政权力较弱,高校自治是其特色,影响高校学生事务的校外因素往往是来自行业规范,即专业协会推行的职业标准。

    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在意识上更倾向于把学生作为被教育和管理的对象。学生工作的组织架构一般为垂直职能型组织架构,即学生工作职能部门向上分别接受不同的校级领导分管,向下指导院(系),再通过辅导员面向学生。不管是政府还是高校自身,行政性管理约束较多,探索学生发展需求较少。落实“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要求,需要我们从关注学生需求入手,以学生诉求、社会需要为衡量尺度,构建以学生自身发展为目标的工作激励模式。

    团队培育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交叉

    美国高校鼓励学生组织自治,俄亥俄州立大学有超过1000个学生组织,为学生提供了众多融入校园的机会。《弗吉尼亚大学法学院周报》是一份学生自己办的报纸,从1948年发行至今,包括美国最高法院等机构都曾引用过它的内容。“荣誉制度”是学生对学校的一项承诺制度,把每位跨入弗吉尼亚大学校门的学生纳入其中,制度具体的执行者则是全体学生,每个学院选出两名代表成为学生法官,一旦发现学生违反诚信的行为,学生法官将会立即报告学校,请求学校将该生开除。美国高校各种学生组织在提供有效学习环境、使学生适应多文化社会以及在全球化的集体中生活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高校学生组织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班级为代表的传统组织,也就是正式组织,二是以社团、兴趣小组为代表的新兴组织,也就是非正式组织。这些不同类型的学生组织,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发挥了对学生社会化的引领功能,以及衔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纽带功能。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以及学分制的演变,原有的学生班级模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学生班级的管理,探索构建以学生公寓、学生课程等为区域的新型组织。此外,在学生社团指导、帮扶等方面,还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更大程度地实现学生自治。

    队伍发展

    从职业化迈向专业化

    弗吉尼亚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圣母大学等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实行严格的资格准入和专业训练制度。作为一种职业,要求这些从业人员必须具有高等教育学、心理学、学生事务管理、哲学、管理学等领域的硕士学位,高级管理人员还必须有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美国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出台了专业辅导人员培训标准的全国性文件,部分高校开办了高等教育学生行政管理专业,并设有硕士、博士学位,专门培养学生事务管理人才。

    中国的辅导员制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半个世纪以来,辅导员制度不断完善,辅导员工作不断得到加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承载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特别是近10年来,中央16号文件、教育部24号令的颁布,《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制定,进一步推动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但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对辅导员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对于辅导员工作领域界定模糊,从而造成了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的尴尬局面。我们认为,辅导员队伍发展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之间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职业化是专业化的前提和基础,专业化是职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体现着职业的成熟度。

    (执笔人:西南石油大学赵正文;成员:燕山大学谢延安,新疆大学赵光辉,黑河学院车永宏,重庆邮电大学刘宴兵,凯里学院余晓林,兰州商学院付德印,西安财经学院丁巨涛,新余学院龚春丽)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注重早介入

    ■梁伟江

    通过访问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和圣母大学等高校,笔者对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育人理念、文化、环境及服务方面有几点体会与感想。

    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

    美国高校的育人理念首先体现在学校简介上,俄亥俄州立大学从历史、今天和未来3个部分进行介绍,处处体现人才培养的使命、任务、荣誉和目标。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圣母大学近年来本科生毕业率为96%,申请医学院研究生、法学院研究生分别有80%、90%被成功录取,这些数据远远超过全美高校平均水平。国内一些高校内部并未形成育人合力,在学校的简介中侧重“大楼”、“大师”,在人才培养质量上过多追求博士生、硕士生的数量。

    贯穿全程的育人文化

    在课程设置上,俄亥俄州立大学大一、大二通常是上通识课,美国的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中。在教育方式上,弗吉尼亚大学每个新生都要在全校师生前进行诚信宣誓,每个教室里挂有提示牌子:“以我的学生荣誉保证,在做作业或考试时我既不接受也不给予他人援助。”国内高校的育人文化一般以思政课堂、宣传专栏、学生活动等为主阵地,有效履行了文化育人的功能,但是也存在教育形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等现象,学生感到无趣,很大程度上学生为了考试而考前背诵,结果是考后就忘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