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历史的另一种呈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8-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抗战是一次中日两个国家间的冲突,更是一次不同文化理念的大碰撞。《长河谣》 季桂起 著 山东文艺出版社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惨痛的记忆。如今,战争的硝烟已成为历史,我们回眸这场战争,它提供给我们更多的情感纠葛和理性思考,让我们在感知民族屈辱与苦难的同时,也感受着我们民族精神的坚韧与伟大。

    ■黄传波

    《长河谣》描写的是华北平原一个区域即德州的抗战生活,但却真实地表现了中国北方农村抗战的历史真容。德州因其独特的战略地位,在抗战中成为侵华日军南犯铁蹄最先践踏的地方,这里的百姓也遭受了最残酷的戕害。乡村地主、教书先生、普通女孩、国军士兵,甚至土匪,他们本各自有其自然的生活,但生活的平衡被战争无情地打破了,发自民族内部的精神力量被强烈地激发,作为普通百姓的生存欲望、乡土情怀、文化传承以及中国人的责任感混合在一起,形成了支撑抗战的精神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长河谣》写出了战争的真实性和残酷性,写出了战争带给人们的命运转变,写出了中国人的民族精神所特有的内在支撑力量。

    中国是一个以宗法家族制度为基础的传统的农耕文明国家,乡绅则是这一文明力量的集中代表,他们从保家卫国的信念出发,积极参与了抗战,为抗战做出了许多牺牲与贡献,而这一现象在以往的抗战文学中几乎被集体遮蔽了。《长河谣》塑造了张弘畴这样一个抗战乡绅的代表。为了抗战,他不仅送出了自己的三个子女,与日伪力量进行周旋以保全乡土百姓少受蹂躏,并借助家族威望成立了民间抗日武装组织“红枪会”,而且积极拥护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为八路军游击队提供抗日方便、争取群众力量。小说中的张氏家族体现了宗族势力在中国传统社会统治秩序中的主导作用,在和平时期宗族势力依靠其道德声望维系着农村社会的稳定,在战争时期则充当了捍卫乡土社会的重要力量。

    战争,并非只是敌我双方之间简单的厮杀与博弈,在时空上它有着巨大的含量。八年抗战,卷进战争的不仅是国共两党的军队,更有涉及大半个中国的数亿城乡百姓。《长河谣》所描写的抗战生活场景,真实而生动地体现了抗日战争的复杂性与丰富性。这里有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抗战,有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有知识分子群体的自觉抗战,有依托家族力量组织的自发抗战,有土匪参与的民间抵抗,亦有老百姓的个体抗争。所有在抗战中参与进来的社会力量,在小说中大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表现。可以说,这部小说展示了一幅中国抗战的全景图画。

    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抗战是一次中日两个国家间的冲突,更是一次不同文化理念的大碰撞。值得注意的是,小说注重书写了日本人在军事之外,对中国文化的侵略,这就是以“大东亚共荣圈”为口号的文化征服策略。如驻德州日军旅团长秋山同次郎是一个中国通,对中国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企图借助于中国文化推行他的征服中国人心的“皇民教化”运动,尽管失败了,但却显示了他的文化博弈才能。这一形象改变了以往大家所熟悉的日军首脑形象,带给人们新的认识。作品中一个精彩的场面是日本专家荻村与尽德先生的论辩,一个用“王道乐土”和“大东亚共荣”进行文化说教,一个则用“仁爱之道”、“本善之性”对其进行义正辞严的驳斥。这种文化论争的场面在其他抗战小说中是没有见过的,应当说是这部小说的一个创新点。

    学者参与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优良的传统,季桂起先生以其《长河谣》加盟了这一群体,可以说既为抗战文学,也为学者小说,增加了新的内容,对于中国当代文坛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