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重于“才”
“知识”和“能力”是关于如何“育才”的两大基本要素。但是大学仅仅是为了培养“人才”吗?我认为不是。我今天要讲的主题不是“人才”,而是“人”与“才”;不是讲“人才”的培养,而是讲“人”的培养、人的“价值”。
在中文中,“人才”是一个词。我们通常都把“人才”落脚为“才”。现在有必要把“人”与“才”拆开来看。“才”关注的是“三力”:创造力、分析力、领导力。而人有“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度量“才”的词是成绩、成功、成就,而形容“人”的词则是自由、快乐、幸福。
我认为,“育人”重于“育才”,“成人”重于“成才”。
中华文化和教育的传统从来都重视“做人”,但这个传统后来发生了变化。直接原因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落后于西方了。所以我们要科学救国、技术救国、实业救国。因此教育就转向科学知识、技术知识、专业知识的传授,转向对“才”的培养。这种由“人”向“才”的转向在近年来走向极端。过去35年,中国通过改革和开放,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同时,经济增长似乎变成了唯一的价值和目标。即使当下讨论的创新驱动,也仍然把经济发展作为目的。在这种思维中,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力量,人才成为加速经济发展的动力。“育才”也随之变成了教育的目的。
在现代经济学中,人不仅是工具,也是目的。在康德看来,人只能是目的,不能是工具。无论如何,只要人是目的,不仅是工具,教育的目的就应该是育人。
在我看来,作为目的的“人”包括“人文”、“人格”、“人生”三个方面,因而人的教育应该是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格养成的教育和人生发展的教育。
人文是相对于科学而言的。科学告诉你什么是真理,人文告诉你说真话的价值。曾经在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任教的龙应台女士这样解读人文:文学使你看见原来看不见的东西,可以让你看见水里白杨树的倒影;哲学使你从思想的迷宫里认识星星,从而有了走出思想迷宫的可能;历史就是让你知道,沙漠玫瑰有它的特定起点,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所以,文学让你看见,哲学让你定位,历史让你连接,这些都是人文的价值。
以人文为基础的人格是做人的准则。人格养成是人的教育的基础,也是清华的传统。对人格的起码要求就是人格底线。说话有底线,就是说话讲真话;做事有底线,就是做事有原则;做人有底线,就是做人有良知。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曾经批评我们的一些精英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精英大学中聚集了很多有才的人,如果有人格,他们的正面作用会很大;如果没有人格,他们的负面影响也会不小。
人生既有对人生发展的梦想,更有对人生意义的探索。记住苏格拉底的这句名言:“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过。”进入大学,就应该是你反省人生的开始,思考人生的起步。反省人生是发现自己,认识世界的过程。
今天,我向学生提出的要求是:理解人文价值,坚守人格底线,反省人生意义。
我从不怀疑中国会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才,不确定的只是时间的早晚和人数的多少。但是,中国教育的首要问题还不是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杰出人才,而是如何培养真正的“人”。如果我们把对培养不好真正的“人”的忧虑放在对培养不出拔尖创新“人才”的担忧之上,那么中国教育就会有新面貌。
说到底,培养真正的“人”是为了实现人的现代化。如果说“四个现代化”是器物层面的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制度层面的现代化,那么“人的现代化”就是最高层面——价值层面的现代化。这就是为什么“人”重于“才”。
(此文摘自8月28日钱颖一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4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