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杏林 弦歌不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9-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校主楼

    国医大师、国家教学名师段富津教授带领学生进行临床教学

    学校多年来培养了大批优秀中医药人才

    现代化的综合楼

    大医之路文化园

    白山黑水,冰天雪地,孕育了这片神奇的黑土地,也造就了黑龙江人艰苦奋斗、奋力拼搏、勇于创造、敢于开拓的“北大荒精神”、“闯关东精神”。

    在风韵独具的北国名城哈尔滨,有这样一座美丽而独特的高等学校,校园绿树成荫,建筑中西合璧,古朴的“大医之路”,隽永的“经方小道”,肃穆典雅的欧式风格主楼,现代化的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浓郁的中医药传统文化气息和朝气蓬勃的时代气息在这里既和谐相容、又相得益彰,让浸润其中的莘莘学子汲取营养、茁壮成长。

    这就是全国知名、黑龙江省仅有的中医药高等学府——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学校始建于1954年,在60年的峥嵘岁月里,几代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人筚路蓝缕、艰苦创业,书写了黑龙江中医药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篇章,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成就辉煌的发展之路。60年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始终不渝地为守护龙江人民健康、推动黑龙江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和科技服务支撑,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和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中做出了基础性的重要贡献,受到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充分认可。

    光辉历程,弦歌不辍传薪火

    春风化雨,立德树人育英才科技创新,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挥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彰显特色,承担文化传承创新使命面向世界,推动中医药“走出去”

    六十载栉风沐雨杏林春满,数代人薪火相传弦歌不辍。

    新中国初期,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中医事业的发展。1954年,黑龙江省创办中医进修学校,培养全省各地的在职中医,提高其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1958年初,黑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与牡丹江卫生学校合并成立黑龙江省中医学校。1959年3月,黑龙江省中医学校、哈尔滨第一卫生学校、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及黑龙江省立医院四个单位合并成立黑龙江省卫生干部进修学院。1959年7月,黑龙江省批准黑龙江省卫生干部进修学院以黑龙江中医学院名义招收中医本科生,学制6年。1959年9月13日,黑龙江中医学院正式成立并举行开学典礼,学校逐步建立以中医药本科教学为主导的高等教育体系。

    “文革”期间,教学秩序被打乱,连续6年停止招生,广大教职员工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办学,并从1972年到1976年一共招收五届工农兵学员。

    粉碎“四人帮”以后,学院开始恢复调整工作,整顿教学秩序,重建教研室,评定教师职称,召开首届科技大会,各项工作重新走上正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学校坚持改革开放和实现工作重点转移,认真修订和调整教学计划,增设专业,积极加强学科、课程和教材建设,调整科研机构,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快发展。

    1996年,经国家教育部门批准,学校更名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成为全国第6所更名为中医药大学的学校,并设立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此为重要里程碑,学校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

    紧跟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方位育人”的办学理念;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技兴校”的基本方略;坚持“做精中医、做强药学、做大学校”的发展思路;坚持教学、科研的中心地位;坚持规模发展向质量发展的转变,单科性院校向多科性大学的转变,由两大职能向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作用的转变,在建设高水平中医药大学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和进步。

    目前,学校有3名国家教学名师,3个国家优秀教学团队,8门国家精品课程,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十五”以来,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均居于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列。

    春风化雨,立德树人育英才

    大学之道,育人为本。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方位育人”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人才为根本,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重点,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探索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为祖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培育有用之才。多年来,学校培养的大批毕业生已经成为国内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医药院校、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中坚骨干。

    学校2004年在全国首批获得国家教育部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结论,2007年全国首家通过教育部本科中医学专业认证。现下设12个学院、11个附属医院、1个研究院、24个教学医院和85个实习基地,有各层次全日制在校生15000余人。设有21个本科专业及13个专业方向,涵盖医、理、文、工、管等多个学科门类。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和药学4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其下设28个二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二级学科共36个。设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2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重点学科、11个省级重点学科;有8门国家精品课程,8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2门省级精品课程。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积极整合中医药教育资源,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创新,是国家首批第二类特色专业(中医学)建设点和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中药学、药物制剂和针灸推拿学)建设点。中药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国家教育部门首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为黑龙江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十五”以来,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61项。

    在2008年国家学位委员会组织的中医学、中药学学科博士培养质量调研评估中,学校博士生培养质量获得高度评价。近年来有两篇博士学位论文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标志着学校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已达到全国同类院校的领先水平。

    学校还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学校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实施“1211工程”和“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以创新团队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积极加强平台建设,大力提高教师学术水平、教学水平、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建立了一支拥有国家教学名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家及省政府部门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人选、巾帼建功标兵、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长江学者讲座教授、龙江学者特聘教授等优秀人才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有3个国家教学团队、5个省级教学团队,15个省领军人才梯队,7个省教育部门科技创新团队。2014年,段富津教授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部门共同评选为第二届“国医大师”。

    科技创新,推动中医药现代化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2014年6月,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讲话时指出。

    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不断强化科技工作的中心地位,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人才为核心,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重点,以重大、重点项目为突破口,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提高基础研究能力,着力促进各学科协调、均衡发展,着力合理配置科技资源,着力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全面推进学校创新体系建设,实现科技发展的战略性跨越,学校综合科研实力现已跃居国内同类院校领先行列。

    学校现有国家教育部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重点研究室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三级实验室10个,省重点实验室3个,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4个,省校企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个,科技部门、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及黑龙江省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各1个,黑龙江省中药新药研发技术平台1个,GAP研究中心一个,转化医学中心1个。

    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坚持以中医药传统理论为根基,有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揭示中医药科学性,促进中医药研究现代化。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临床及创新药物研究,重点开展中药应用技术研究,以及中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研究,培育出一批高层次、高水平国家重大项目和高水平研究成果,在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中药天然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剂配伍规律研究、针灸作用机理研究和中医药治疗内科、妇科、肾病等重大疾病的临床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十五”以来,获得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立项2401项,其中国家“973”项目4项、“863”项目1项;获得各级各类奖励732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