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苗山乡的最美金花
王金花在教孩子们学电脑。 本报记者 刘见 摄
34年来,她走遍黎苗山乡的家家户户进行家访;她坚持用汉、黎、苗三种语言给学生上语文课,独特的讲课方式让学生难忘;她独自撑船,一天4次接送孩子渡河上学放学。在这里,王金花把自己最美的年华献给了黎苗山区的孩子们。
■本报记者 刘见
“春雨,像春姑娘纺出的线,轻轻地落地上,沙沙沙,沙沙沙……”
初秋时节,一片轻柔稚嫩的读书声,从橡胶林掩隐深处的一间教室的窗口悠然飘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课文是《春雨的色彩》。阿妹,请你用黎话告诉大家,春雨的雨怎么说?”此时,海南省儋州市兰洋镇番打小学黎族教师王金花正在用汉、黎、苗三种语言给学生上语文课。这种特有的授课方式,她已坚持了34年。
番打小学位于海南最边远的黎苗山乡,这里山路崎岖,信息闭塞,学校直到2012年才通上电,至今仍无电话网络。
34年来,她的学生从没一个中途辍学;她独自撑船30多载,一天4次接送孩子渡河上学放学。在这里,王金花把自己一生中最美的年华,献给了黎苗山区的孩子们。当地百姓亲切地称她为“盛开在黎苗山乡里最美的金花”。
为了不让一个学生辍学她踏遍黎村苗寨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海南岛,在祖国的版图上,还是一个远离大陆的“海防前哨”。而王金花所在的黎苗山乡,犹如远古的部落,这里的乡亲大多没进过学校,送孩子上学读书的意识十分淡薄。
1979年初夏,王金花高中毕业。作为当地学历最高的女娃,她毅然选择在番打小学当一名教师。她的愿望很质朴,“就是想教这些困在大山里的整天骑在牛背上的娃娃们读书认字,让他们学文化、长见识,走出贫困与愚昧”。
番打小学的学生来自附近7个黎族自然村和两个苗族自然村。每年开学前的日子,是王金花最忙的“家访日”。30多年来,她走遍了这里黎苗山乡的家家户户,每一条崎岖的山路上,都有她艰难跋涉的身影。
起初,她不懂苗语,就带着一个会讲普通话又会说苗语的学生当“翻译”,在黎村苗寨,挨家挨户地与家长交谈,查点学生,向家长讲道理,劝他们送孩子上学。
当时王金花有个叫盘国清的苗族学生,开学两天了,班上仍没他的影子。王金花放心不下,中午下课后头顶着火辣辣的太阳,走了十几里山路,直奔学生住的苗村。
“老师,您怎么来了?”肩上扛着农具的盘国清父母刚从农田收工回来,看见站在村口的王金花时有些意外。
“国清怎么没去上学啊?”王金花问道。听闻此言,盘国清的父亲眉头紧锁,欲言又止。
“老师,请到家里坐坐吧。”王金花随盘国清的父母来到了一个简陋的旧瓦房前。开门进屋,映入王金花眼帘的是一张很旧的小木床,正午的阳光照在小木床上那排列整齐的课本、作业本上。她轻轻地抚摸着练习本上整洁的字迹,仿佛听到了学生“我要上学”的心声。
“老师,实在是不好意思,这些课本和作业本我准备烧掉。家里穷,不准备让孩子继续上学了。”盘国清的母亲很不好意思地将家中的困境如实告诉了王金花。
“这孩子那么爱学习,不上学怎么行呢!”王金花当即表示,“孩子上学的费用我出一半,另一半我回学校再和领导说说看是否能减免。”
盘国清的父母听后十分感动,他们知道,这笔钱对王金花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那时王金花还是一名民办代课教师,每月仅有60元工资收入,而且有时还不能按时领到。当天下午,王金花就带着盘国清返回了学校。
从教30多年来,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从任教至今,无论工资多少,王金花都千方百计从自己有限的收入里挤出钱来,默默资助家庭贫困的学生完成学业,不让一个学生中途辍学。与她结婚30多载的丈夫王明和感慨地说:“她教书多年来从没有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中途辍学,而我们女儿却因经济困难仅读到了初中……”
她独特的讲课方式让每个孩子终生不忘
11岁的黎族小姑娘林叶情,聪明伶俐,走起路来,身后长长的马尾辫甩来甩去。她告诉记者,今年秋季开学,她要走出大山到城里去读五年级了。她舍不得这所从一年级到四年级都在这儿度过的学校,更舍不得培育她成长的王金花老师。新生报名那天,她又跑回学校再看看老师。
林叶情告诉记者,自己最难忘的是王老师的授课方式。每次上课,王老师不仅用黎、苗、汉和客家话给学生们上课,而且还会加上自己编排的精彩动作演示,如每当课文中讲到“燕子”这样的词语,她就会张开双臂,不停地上下摆动,做出飞翔的样子。这种“手舞足蹈”的形象语言,不仅让少数民族孩子们更快更直接地理解了词语的含义,而且不易忘记。所以,在王金花的课堂上,不光有琅琅的读书声,时常还会有一阵阵欢乐的笑声在教室里回荡。
“我上个学期因学习成绩优秀,还获得了57元的奖学金呢。”林叶情美滋滋地说,她用这57元钱给父母买了养猪的饲料。原来,为了鼓励学生好好学习,王金花坚持从有限的工资中拿出些钱来,给学习进步的学生发奖学金,或是买些笔和练习本鼓励他们。
今年,海南为全省农村小学配备教师电脑和智能语音教具,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王金花的教室里也发生了巨变:多年来“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如今已悄然被集“图、文、音、视、动、色”为一体的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所取代。
“我们农村教师乡音重,而智能语音教具操作简单,不仅字正腔圆,还能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现在这些讲黎、苗方言的学生普通话纯正多了,现在我们乡村小学的教学条件越来越好了!”王金花的话里充满了喜悦。
流年似水,春去春归,一批又一批黎苗山乡的孩子在番打小学度过了童年最美的时光。这些来自贫困山区的孩子,心态阳光、个性开朗,积极向上,团结友爱,人人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在家孝敬父母,在校尊重老师,这些都让王金花感到无比欣慰。如今,她虽已年过半百,仍能清楚地记得她教过的每个学生的名字。而她的学生也都记得这位像妈妈一样的老师,每逢年节或是婚嫁,第一个要问候和邀请的人就是王金花。
在这位朴素的乡村小学教师的教育字典里,这就叫作成功与幸福!
她为学生上学摆渡33载风雨无阻
“孩子,有老师在,别害怕,坐稳了,我们要过河啰!”这句叮咛,王金花说了整整33年。她一天4趟,独自撑着船接送孩子上学放学,30多年从没间断,也从没发生过任何伤亡事故。
刚到校任教的王金花发现,每到5月,班里的学生就少了一半。原来,每遇雨季和水库水位上涨,学生的上学路就会被淹没,有时水位高达十几米深。由于孩子们年龄较小,无法渡河,所以不能到校上课。
王金花利用假日上山砍竹子,和丈夫肩挑背驮地运回来。她决定要用自己的双手,为孩子扎一个竹排。
“为了把竹排扎得结实耐用又安全,我们把竹子捆成8把,每4把一层扎成两层,用了近300根竹子才把竹排扎起来。”事隔30余年,王金花仍然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形。
刚开始撑竹排接送学生上学时,王金花没经验,长长的竹竿根本撑不到底,竹排总是在原地转悠,200多米的水路,用了差不多1个小时。当时竹排上站着8个学生,有个学生吓得大哭起来。“孩子,有老师在。别怕!”她一边努力地撑着竹排,一边安慰着学生。
当天晚上,王金花失眠了。“孩子们都这么小,万一掉进河里被水淹着可怎么办啊?”第二天,在王金花的课表上多了一门游泳课。在她的辅导下,学生们个个学会了游泳,而她自己一有时间,就到河里反复练习撑竹排,过去要走个把小时的水路现在最多20分钟就行了。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天早上,王金花撑着竹排刚离开岸边不远,就被河水下涌动的暗流把竹排打翻了。为了把竹排翻过来,王金花在湍急的水流里,用肩扛头顶,终于将竹排翻了过来。由于她用力过猛,伤到了腰。从此这一病痛跟随她至今。
1997年,当了18年代课教师的王金花转为正式教师。2003年,儋州市教育局给王金花送来了一份特殊的奖品:一只小小的铁皮船。这份特殊的奖品成为她一生中的“最爱”,也是她收到过的最珍贵的“礼物”。2013年,兰洋镇乡政府出资租了一条船,方便附近的村民出行和学生上学,王金花才结束了自己的摆渡生涯。
“2008年前,这里没有公路,没有水电。30多年来,不少教师来了待不多久,就想方设法调走了。从1979年到现在,王金花是我们学校唯一的也是学历最高的女老师,她一直坚守到今天,真不容易啊!”番打小学校长盘珍忠,这位苗家汉子的话语里充满了对这位不同寻常的黎族女性的敬佩。
2013年,王金花当选“全国最美乡村教师”,今年她又获得了“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工作者”的光荣称号。她扎根贫困山区,用对孩子的爱,用对共和国民族教育事业的爱,和对生养自己贫困而又美丽的黎苗山乡的爱,抒写了一位黎族乡村女教师的大爱情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