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9-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禹天建 绘

如何教托班孩子自己吃饭

    ■刘霞

    刚入园的托班孩子,吃饭是个大问题。两岁左右的孩子,在家里还有很多是大人喂饭,到了幼儿园,能够独立吃完一餐饭的孩子不多。但只要教师引导得当,托班的孩子也能很快学会自己吃饭。

     大型餐桌,营造温馨的环境

    幼儿园进餐时,通常是分组围坐,但托班更适合将桌子拼在一起,全体孩子像在家里吃饭一样围坐在一起,一来托班人数少,有可能集体围坐;二来有利于开展餐前活动;三来在进餐时方便教师帮助自理能力太差的孩子,同时照顾到全体孩子;四来可以让孩子互相学习。

    餐前阅读,调动孩子的食欲

    餐前进行一些安静的活动,比如读一本图画书,特别是有食物图片的绘本,可以调动孩子的食欲。餐前阅读也是我们班的一个“仪式”:洗过手,安安静静地坐好,等待阿姨去拿饭菜的时刻,手拿一本书,图画面向孩子,开始读书。我曾经读过一本前面是一个故事,最后一页介绍韭菜的图书。先读图画故事,故事读完了,翻到“你认识吗”,介绍的是韭菜,最后是用韭菜做的食品: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孩子们兴奋起来:“老师我要吃。”于是这页书从孩子的面前一一经过,每个人都“阿呜”张大嘴巴“咬”一口。一个一个挨着来,后面的孩子很着急,一句“要坐好了才能吃哦”,所有的人都赶紧坐好了。每个孩子都“咬”了一大口,还要求再“吃”一口……

    这是每次读这本书都要演出的一幕,孩子们似乎总也“吃”不够,可谓乐此不疲。在为托班孩子选择餐前图书的时候,特别注意要有食物图片(包括水果等一切可吃的东西)的图书。在这样的读书活动以后,孩子的食欲被充分调动起来,每个人都胃口大开,吃饭也就不成问题了。

    适当帮助,培养孩子自理能力

    托班的孩子吃饭,最忌教师一对一面对面喂个别孩子吃饭。刚刚离开家庭的孩子都特别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如果教师喂一个孩子,其他孩子会“攀比”,甚至能够自己吃饭的也会等着老师喂。所以,教师对任何孩子的特别帮助都需要非常“隐蔽”。在吃饭时,孩子围成一个大圈,教师在孩子身后根据孩子的情况给予帮助。特别慢的孩子,教师要稍加督促,可以老师喂一口,小朋友自己吃一口;有的孩子不太会用勺子,需要教师帮忙把勺子舀满,特别是碗里饭量不多的时候;有的孩子习惯含饭,咀嚼吞咽困难,需要教师更多帮助……教师围着餐桌巡视,可以非常自然地帮助到每一个孩子,而不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与众不同或老师给予了某个孩子特别的待遇。

    少量多添,体验成功的喜悦

    给托班孩子盛饭,每次少盛一点,多添几次,让孩子能够很快吃完,体会成功的喜悦。“我今天吃了三碗饭!”“今天我是自己吃的饭!”这是托班孩子见到爸爸妈妈时最爱说的话,能够多吃几碗饭,能够自己吃饭,孩子会有一种成就感,家长听了也会特别高兴,赞扬孩子,这对促进孩子从需要帮助到完全自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闻播报,了解自己和同伴

    一个班级中,总有几个孩子自理能力比较强,能够自己很好地吃饭,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就一定要树立榜样,让别的孩子学习。让孩子相互了解而不是相互比较,让每个孩子都知道自己在进步。在孩子吃饭的过程中,教师一边帮助孩子,一边可以成为一个播报新闻的人,只讲事实,不批评,不表扬。如:洋洋比昨天吃得快一点了,帆帆今天只让老师喂了一口饭,岳岳比昨天多吃了一碗饭……这样的“新闻播报”不拿孩子之间做比较,却可以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进步,也了解同伴的进餐情况。

    “民以食为天”,饿了知道吃,困了知道睡,这是人的本能,托班的孩子同样如此,特别是有的孩子因为分离焦虑等原因,早餐没有吃好,到午餐的时候已经很饿了,不管自理能力多差的孩子,都会知道往嘴里扒饭,教师要做的,是给孩子恰当的帮助,同时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相信孩子一定能自己吃饱饭。

    (作者单位:四川省江安县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大班幼儿自理能力从整理书袋开始

    ■葛华英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4至5岁幼儿应“会整理自己的物品”,对于刚刚进入大班的孩子,我发现他们能快速而且较好地整理玩具、手工用品,那么,对于刚刚背上书袋的他们,整理学习用品的能力又如何呢?

    镜头一:

    “调位置了!”听我这么一说,孩子们高兴坏了,顿时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我示意他们安静下来,并提醒说:“请大家把自己的东西收拾好,背上你的书袋去排队。”一阵忙乱之后,孩子们排好了队,有的孩子背着书袋,有的拎着书袋,有的抱着书袋,无一例外的是书袋都鼓鼓的,一看就知道里面的东西乱七八糟。一路看过去,我发现很多抽屉里面有纸张、记号笔、图画本之类的物品,只有少数几个抽屉里面干干净净。我又提醒他们看看自己的东西有没有收拾好,3个幼儿跑回原来的位置拿东西。

    见状,我请几个孩子把抽屉里的东西拿出来放到前面。等安排好位置,孩子们拿出图画本开始画画,这时好几个孩子喊起来:“老师,我的记号笔没有了。”“老师,我的简笔画书找不到了。”有的孩子已经迫不及待地看向老师前面放的一堆东西。

    镜头二:

    离园时间到了,我提醒孩子收拾好东西,有些孩子开始把桌子上的东西收到书袋里,有的孩子只是把东西往抽屉里一塞,就跑向了自己的家人,而小宇却坐着不动,他的桌子上散着图画本、油画棒、衣服、橡皮等物品。“小宇,你怎么不收拾东西?”他看了我一眼,继续低头玩手指。

    这时小宇妈妈来了,她一走过来就动手收拾桌子上的东西,还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怎么样?”我对小宇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妈妈却满不在乎地说:“孩子还小呢,怎么会收拾?我来给他收拾就好了。”而小宇早已在一旁玩起了玩具。

    幼儿园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特别是幼儿园的集体生活环境,有利于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而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是影响孩子独立性发展的根本原因。整理自己的物品是每个大班孩子都应该会做的事,而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需要幼儿园和家庭共同努力,从小事做起,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对于孩子有不可忽视的榜样作用,这是教师的职业特点。平时在班里,我将班上的物品收拾得整整齐齐,各类书籍、物品按类摆放,钢琴、玩具柜上不摆放多余物品,我用自己的示范给孩子做最好的榜样。

    幼儿在相互交往、学习中,可以互相启发。有时老师再三强调的事情,都不如一个同伴榜样效果好。班里有个孩子叫润润,从来不会整理自己的东西,经常找不到笔或者橡皮。老师提醒多次无果后,我请一个能干的小女孩坐他前面,润润的进步一天比一天大,现在不仅能整理自己的物品,还会帮别的小朋友整理物品。

    鼓励和表扬相结合。孩子需要鼓励和表扬。在孩子不会整理书袋时,我会安慰他,和他一起做;在孩子愿意尝试自己做时,我会鼓励他,看着他跌跌撞撞往前走;在孩子成功时,我会表扬他,和他分享成功的喜悦。老师的表扬与肯定会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使孩子明白自己能做很多的事并且能做得很好。

    坚持家园一致原则。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目前幼儿园和家庭在培养孩子自理能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矛盾。在幼儿园,老师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家里,“四二一”的家庭结构却养成孩子坐享其成的习惯。有些家长反映孩子是个“两面派”,在幼儿园一个样,在家里是另一个样。其实,产生这种情况还是由于家庭没能和幼儿园协调一致,孩子在幼儿园学到的本领在家里用不上。因此,呼吁家长朋友,为了孩子的将来,还请放手,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第二实验幼儿园)

 

让孩子做生活的小主人

    ■钱小莉

    作为一名从业十多年的幼儿教师,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找准幼儿的兴趣点,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小班幼儿的基本生活能力。

    儿歌渗透,在说中学。利用儿歌、讲故事、唱歌等孩子喜欢的方式,将一些自理常识渗透进去。例如为了培养孩子正确的洗手习惯,我们创编了《洗手歌》:小宝贝,来排队,来排队,洗小手。小肥皂,擦一擦;搓手心,搓手背;冲冲手,甩一甩,小毛巾,揩一揩。再如穿外衣、穿袜子等都有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儿歌。孩子们边念儿歌边动手尝试,兴趣盎然,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对号入座,在看中学。穿鞋时,为了帮助孩子分清左右脚,我会在孩子的裤腿和同一边的鞋上做个小记号,让孩子对号入座。穿完后,再让孩子们观察比较,穿对鞋的脚和穿错鞋的脚有什么区别。没过多久,孩子们就会抛开记号自己对号入座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