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性别教育能否扬长避短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0-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该校学生李若蒙很喜欢这些课程:“在‘野外生存’课上,曾经登过珠峰的老师和我们分享攀登过程,这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其中的风险、毅力和成就感。”

    卢起升认为,不能指望男生班完全破解“男生危机”,但这种局部男生的环境和相应的教育方式提供了新的可能,通过增强忠诚、责任、独立、睿智四方面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对男生的学业、体质、心理形成了良性促进。

    究竟是创新还是倒退

    其实,近年来,无论是举办女生班、女校,还是创办男生班,都引发了不少社会公众的疑虑:这种教育方式能为孩子带来什么?会影响学生性心理健康吗?是否会对学生个性成长有负面影响?

    “还是男女一起读书较好,男女搭配学习不累。少男少女花一样的年龄,该一起学习,偶尔来段初恋谱写最美情怀,一辈子都会铭记的。”这是网友“吴橘红”在某社区网站的留言。

    南京邮电大学研三女生程灵(化名)则认为,男女混校的情况下,男生大大咧咧的性格,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女生,男女生的性格可以形成互补。“若处于青春期的女生只面对女生群体,今后不会同异性交往,甚至不会谈恋爱了怎么办?”

    对此,业界有着不同的声音与看法。

    陈仲翔认为,当前社会开放多元,女生只是在女校上课,走出校门、回到家庭,还有很多时间接触社会、接触男性。“在女校读书,只是在她成长的某个特殊阶段,接触比较多的是女生而已。” 

    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前院长、中国教育伦理学会会长钱焕琦教授认为,孩子的异性交往能力是从小开始培养的,尤其在家庭中,夫妻关系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不可能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在单一性别的环境中学习,只是某一阶段在单性别的课堂里学习,走出教室就是两性的天地。

    不过,有研究者则表示,部分家长选择男生班或女校,恰恰是认为在单性别环境里,孩子能减少早恋倾向,静心读书。这种想法并不科学。处于青春期的男女生非常敏感,如果把男女同学物理隔离,反而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埋下隐患。同时,还有媒体报道,一项调查显示:男女“隔离”教育下,学生们与异性交往的经验明显减少,可能会影响他们日后与异性交往的能力。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殷飞认为,男孩和女孩在思维方式、学习习惯和个性特点等方面都有差异,比如,男孩空间感更好,女孩可能更擅长记忆,但是,远不至于男女生无法同校、不能一起学习。如果把男女生物理隔离开,有点矫枉过正,有培植教育“盆景”之嫌。

    另一个争议的焦点是,这种“分而治之”的方式是否真的能扬长避短,有利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养成。有调查显示,女生的一些弱点在女生班里容易被强化,由于没有男生的调节,小气、嫉妒等特点表现较突出。

    不过,持不同观点的人也大有人在。钱焕琦说,据校友回忆,建国前,金陵女子大学的学生和金陵大学的女生在一起做化学实验,有明显区别。金女大的学生积极主动,不惧怕有危险性的实验;金大的女生较为退缩,因为平时她们与男生一起做实验,危险的工作都是男生在先。当时就有人评价:金女大的学生和金大的女生站在一起,不用说话,就很容易区别,金女大的学生更为自信、大方、时尚。

    对此,金旭坤现身说法起来。她说,有次更换教室,要把桌椅从五楼搬下来,看到别的班都是男生“挑大梁”,女孩子们多少有点羡慕。“要不,也请隔壁班的男同学帮忙算了!”班主任担心地说。“我们自己能行!”姑娘们很快达成一致,自己动起手来。金旭坤说,大家渐渐养成了独立自强的意识,增强了自理能力。李慧敏则告诉记者,两年多来,自己最大的改变是气质修养上的,越来越像女孩子了,掌握的才艺也更多。

    “培养淑女不能作为女校的目标,女子教育也并非简单地增加几门女子课程。”钱焕琦说,“因性施教”不是要将女孩培养得更像女孩,而是要帮助她们克服由于社会因素造成的女孩的弱点,要将女孩培养成为“顶天立地”的独立的、勇敢的、自信的、有智慧的大写的人,为女孩的个性发展创造各种机会和环境氛围。

    对于社会上关于这类探索是创新还是退步的议论,一些研究者表示,对于小范围的探索,没有必要过于“上纲上线”,在国外,一些男校、女校长期存在。更重要的是,男生班、女生班等虽然频频见诸报端,但是并不意味着这种教育方式的复兴。

    例如,钱焕琦介绍说,我国的女子教育经“文革”后,基本都被“消灭”了,改革开放至今,全国的女中仅有北京华夏女中、上海第三女子中学、无锡第一女中、镇江崇实女中、珠海女子中学、郑州女子高级中学等寥寥几所,女子大学也仅有中华女院、湖南女院、山东女院、广东女院、福建华南女院、金陵女子学院等不足10所。“女校的数量与全国中学、大学的数量相比少得微不足道。在千校一面的办学现状下,办几所有点特色的男校、女校是给人民群众多元化的选择机会。”

    “为‘家有女孩初长成’的家长提供一种新的选择机会,这是我们的办学定位。如果考虑到男生女生是有一定差异性的,就应该对这种差异性教育的提供,持一种更加开放、更加宽容的心态。”陈仲翔说。

    前段时间,上海市一次区统考显示,上海市第八中学首届男生班的平均成绩不仅远高于同校其他班级,也远超全区平均分。卢起升表示,学业评价远非男生班意义的全部,如何对男生班的成败得失进行评价,需要用5年甚至10年去观察,需要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

    “因性施教”带来何种启示

    尽管男生女生“分而治之”的教育探索尚存争议之声,但对家长来说,有一个愿望是一致的——希望能为孩子寻找一种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模式。

    钱焕琦认为,其实,男校女校对性别差异的关照,也应该遵循一般的教育教学规律,因为男性女性首先都是“人”,应在此基础上再关注性别的特殊性。钱焕琦说,同时,当前对分性别教育的探索,也启示混合学校的教师要具备科学的社会性别意识,目前这方面的问题多一些。同时,混合学校也可以开设大量的选修课,让男女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做出选择。

    殷飞则表示,根本问题在于,目前我们的教育体制、教育设计以及教育价值观有些偏差,比如,应试教育往往只把学生框在考试里,对学生缺乏综合性、全面性的评价。混合学校在对男孩和女孩“因性施教”方面,无论是教育措施还是教育组织形式显然并不令人满意,不少教师的专业度也不高。此外,“因性施教”方面的教育研究也明显不够。殷飞建议:“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学方式、教学评价,要与时俱进。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也要‘因性施教’,在教育方法上做到男女有别。同时,应针对男女生的不同特点设置不同‘标杆’,使评价方式更加多元灵活。” 

    殷飞举例说,女子班开设的“淑女课”、男子班对男孩阳刚之气的培养,其目的未必通过男女分开才能实现,混合班也应关照学生的性别差异。“可以举办各种兴趣小组,开设自主选修的特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尝试男女生分组教学,根据学生的空间感、记忆力、图像思维、逻辑思维能力的情况分组,因材施教。”

    上海市第八中学男生班的开办倒逼了教学方式的改革,同样给我们带来启示。

    从男女混合编班到纯粹的男生班,学生性别组合发生变化,这使得该校教师不得不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

    “男生思维跳跃,爆发力强,善于质疑,自尊心强,讨论热烈,但他们背诵能力差,开展讨论时容易收不住、偏离正题。”与男生班的学生相处两年,语文特级教师沈红旗对男生特点感触颇深。沈红旗认为,男生具有跳跃性思维,这要求老师反应迅速,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男生热情高但不持久,布置阅读的书总有人不爱去看,这就需要教师多跟踪进度,对进展缓慢的学生“托”一把。

    男生班经常出现的另一个情况,是教学与预设的严重错位。老师备课时预设了一套教学走向,结果在课堂上发现,男生们讨论太热烈、话题跨度太大,并不按照设定的套路走。这对教师的应变能力和耐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卢起升说,男生班带来新的教育生态,倒逼老师们根据学生的性格行为特点,调整教学方式,这反过来也成了促进教师成长的力量。

    有研究者认为,这种对不同性别学生的特点进行思考与适应的教育教学方式,应该在学校甚至家庭教育中得到更为普适的应用。

    对此,孙云晓表示,当代社会倡导男女平等,但并不等同于对男女生施行完全一样的教育。男女生在心理发展上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规律,要根据这些差异,采取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有的放矢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促使男女生各自优势的发展和各自劣势的弥补。具体来说,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取“扬长避短”的策略,一方面促进男女心理发展中的长处得以充分发扬,另一方面针对男女生心理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或缺陷予以弥补,最终促使男女生的心理都得到完善而良好的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潜力,并且培养男女生共有的优秀品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