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权力空虚致论文买卖有机可乘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0-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从根子上杜绝论文买卖现象不是简单的打假,而需要改变现有过于行政化的科研管理和评价体制,落实专业权力的地位,使其充分发挥在科研管理和评价、鉴别过程中的作用。

    ■储朝晖

    近日,有媒体报道,买卖论文已经形成了一个分工明确、上下游产业链清晰的巨大市场。的确,论文买卖在当下是客观存在的现象,而且还在不断膨胀,甚至发展成像超市购物那样便利,有人估测年销售额达10亿元以上。

    有人将这种丑恶现象归因于评职称、拿学位、申报科研经费,甚至出国、选院士或拿学位需要论文等方面,这样的说法其实是为那些写不出质量合格论文的人找借口开脱。其他国家对专业人员的评级升职也需要论文等研究成果做依据,为何就没有作假和买卖现象呢?

    深入分析论文买卖现象,关键点有两个,一是个人的能力和品德,二是专业的权力能否充分有效地发挥鉴别作用。

    从个人能力和品德方面看,如果一个人能写出合格的论文,就不会花钱去买论文。如果一个人品德是端正的,即便他写不出论文,也不会花钱去买。如果这两个条件具备了,论文就没有买方市场,就没有需求方,就不会存在买卖。

    在一个专业权力能充分有效发生鉴别作用的社会,能有效封堵住那些不具备相应能力且品德不端的人的冒险行为。专业权力可在以下环节发挥作用:一是作者身份相符性。学校对学生的专业研究领域的了解,用人部门对在岗人员工作领域的了解,这是识别论文买卖的第一道防线。如果这道防线的专业权力能有效发挥作用,就能挡住一大批买卖论文的现象,也能杜绝那些所谓的“211”院校在读硕士、博士和高校老师为主的论文写作团队。

    第二个环节是学术成果的发表环节。论文贩子所宣称的“稿子质量根本不用担心”只有在专业权力行使不到位的情况下才能成立,没有相关期刊编辑部为了自身小利里应外合,就不可能形成专业写手负责编写论文、网站中介充当掮客的巨大市场。而建立严格的专业编审制度,严格依照专业程序审稿,由品行端正的专业人员把关,就能切断这条产业链。

    第三个环节就是论文的使用环节。假币用不出去是由于收币人要检验,如果在学生的毕业评定、课题评审、在职人员的职称评定和其他需要使用论文的学术评价中,由专业人员对论文本身的真假和学术价值加以评定,买卖来的论文几乎很难通过审定,不能实现买论文者所希望获得的价值,论文买卖的市场也就不存在了。

    既如上述分析,让专业权力发挥作用就万事大吉,其实没那么简单。造成专业权力大范围内失去效力的根子在于现有科研管理和评价体制的过度行政化。若进一步追究那些拿钱买论文的人,很多不是自己掏腰包,而是以各种名义通过行政权力的掩护变相报销了,他们才舍得出此高价。

    长期以来,由于行政权力越位直接控制了科研的管理和评价,使得这种管理和评价缺少专业性,一方面难以鉴别论文是作者写的还是买卖来的,即便有人看出论文是买的,相关当事人还可以通过行政权力把事件摆平,这就使得买卖论文的人如入无人之境,使得这种现象无法得到有效的识别和阻止。另一方面,现有行政主导的科研管理体制使得那些写不出像样论文的人却能依仗行政权力获得财政的科研经费,而那些有能力做科研写论文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科研经费,他们就成为灰色论文买卖的供需双方。

    所以,从根子上杜绝论文买卖现象不是简单的打假,而需要改变现有过于行政化的科研管理和评价体制,落实专业权力的地位,使其充分发挥在科研管理和评价、鉴别过程中的作用。这也意味着政府要放权,不要对专业的事项采取行政的方式管理和评价。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