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二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0-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李烈校长和学生在一起?

    爱的教育。(本版图片由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提供)

    管理是一项人心工程,不能就事论事,要就事论理,传递正能量,要把解决问题、管理育人和激发热情联系起来。当我和同事都认为“大约”惹祸了,李烈校长却从中看到了“过”中之“功”,并且鞭辟入里地分析了出这道题的价值所在,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做管理工作,就要常常回味李烈校长的话:“谅人之过,念人之功,让自己的天空常蓝,让他人的内心温暖。”

    ■华应龙

    新学期刚开始,李烈校长转给我一封学生家长的信,信上说上学期五年级数学期末试卷中有一道试题评分标准错误,答案“20”不该算对。

    试题是这样的——

    一张单人课桌抽屉的长、宽、高分别是50厘米、30厘米、13厘米,这样的一张单人课桌抽屉里面大约能放( )个棱长是1分米的粉笔盒。

    毫无疑问,这道题主要是为了考查学生的空间概念是否真正建立了起来,看到数据能不能在头脑中形成印象,能不能灵活解决问题,而不是生搬硬套,正确答案应该是“15”。

    在阅卷过程中,年级主任曾拿着试卷找我说答案“20”也该算对。理由是学生的思路完全正确,因为看到题目中的“大约”两字,因此就把“15”四舍五入成了“20”。

    当然,学生也可能是把计算错误的答案“19.5”四舍五入成“20”的。因为是填空题,所以无法一一考证学生的思维过程。但如果判“20”为错,那由答案“15”四舍五入成“20”的学生确实有些冤。为此,我同意答案“20”的学生算对,要求在评讲试卷中提醒学生以后不能见到“大约”就四舍五入。

    没想到学生家长较起真来。

    李烈校长对我说:“华老师,生活中有把‘15’四舍五入成‘20’的吗?并且‘20’绝对是错的,放不下啊。纠正吧。”

    我有些纠结。怎么纠正?已经入了档案的学生试卷上要改正过来吗?登分表改吗?学生评价手册上的成绩改吗?和学生怎么解释?谁来解释?全年级600名学生集中到礼堂,我来纠正,还是各班纠正?纠正之后,会不会答案是“20”的学生家长又来要说法……

    我和年级主任沟通之后,他们找来了学生确实由“15”改成“20”的试卷,问我这样评判算不算“求真”?

    并且,五年级(1)班魏佳茗和五年级(11)班章佳驰同学的试卷可以清楚地看出是反复改了5次之后最终敲定答案是“20”的。

    一道好题就由于我命题时没有推敲“大约”可能带来的后果,变成了烫手的山芋。我后悔不已。

    都是“大约”惹的祸。

    命题时,我为什么要加“大约”呢?因为粉笔盒并不是标准的正方体,往往是长方体,并且棱长也不是准确的1分米。但是,如果我把“大约”后移就会妥当些。比如可以这样写:这样的一张单人课桌抽屉里面能放( )个棱长大约是1分米的粉笔盒。

    如果我承认因为自己命题考虑不周,造成了学生左右为难,所以将这道题作废。这样处理是否会更好一些呢?

    第三周的行政会上,六年级组做了题为《“求真”的思考》的发言,把这个问题作为案例呈现出来。李烈校长组织大家各抒己见。有主任说:“标准答案应该是‘15’,只看‘20’我会判错。但能够不只看答案,看结果,还看学生的解题过程,这是一种进步。”一位副校长说:“关于这道题的讨论,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学生的答案。从案例中,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思维过程留有痕迹,画画算算,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另一位主任建议说:“如果这道题把‘大约’改成‘最多’就好了。”一位校长助理说:“为学生找理由的时候,我们好像有一种‘阴暗心理’,似乎就是为学生争分。”我也做了说明和反思。

    最后,李烈校长做了近一个小时的发言。她说:“第一,我很欣赏六年级组拿出这个案例进行分析,大家聚焦学生的解答,落点在求真上。他们这种做法,以及对这道题的反思,都是求真精神的一种表现,我非常欣赏。”

    “第二,课改这么多年,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倡导学生接触生活中的数学。从这个角度上讲,诸多想法,谁为本?本就应该是结合生活实际的思考方式。这样一个课桌的抽屉,20个放得进去吗?19个放得进去吗?16个放得进去吗?所有的想法都有道理。但是,15以上的答案,不管有什么道理,是不符合生活实际的。”

    “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结果呀?因为学得死,看见‘大约’就要四舍五入。求近似数只有四舍五入吗?我们还学了去尾法,怎么不用?刚才华老师解释他出这道题的时候为什么要用‘大约’,也说今后出题要再严谨些,把‘大约’放在后面就好了;还有一种建议说如果这道题用‘最多’就好了。我想问,把‘大约’放后面或者换成‘最多’就什么矛盾都没了吗,答案就唯一了吗?真要那样出题就有价值了吗?我看未必。所以这个‘大约’不是不可以出,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是成心考查学生的。”

    “第三,我们想想,把‘大约’放在这,就一定能招来那么多答案吗?这道题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就是用大体积除以小体积。可以说是‘大约’捣了乱,它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学生空间概念没有建立起来。如果空间概念建起来了,会被‘大约’两个字带跑吗?而且跑得那么远?600个学生只有100个真正对。所以,我觉得华老师这个‘大约’题出得多有价值啊。不然还发现不了有那么多学生的空间概念没有建立起来,或者说建立得不稳固。如果说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起来了,‘大约’出来捣乱,他们应该会嚷嚷起来,应该不干了,这道题就应该有学生出来质疑为什么要用‘大约’。如果学生在试卷上写那么一段质疑的话,可以算他对,但没有。如果说有80%以上的学生都对了,可以说绝大多数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起来了。从这个角度去看的话,应该庆幸出了这个‘大约’题。我们的期末考试考什么呢?近似值这个知识价值何在?小学数学的意义何在?学生在考场上不能质疑,可以在卷子上质疑,那是好样的。”

    “第四,刚才有的干部说,要看过程,如果没看到的话,可以把学生找来问问。这些做法不是不可以,但这些工作的目的和价值是要能真正走进学生,看学生是怎样想的,问题出在哪里,怎么有针对性地进行下一步教学,而不能因此破坏了考试的严肃性。到什么时候都不能这么做。为什么期末考试任课教师不进本班教室,为什么期末考试的时候学生座位距离要分得足够开,为什么是轮流监考,为什么阅卷的时候是组间交换、流水作业,这不是不信任,是为了保证考试的严肃性。当然,期末考试的严肃性并不意味着错了也不认错,如果真是这道题出错了,就应该是另外的处理办法。”

    醍醐灌顶!通透敞亮!

    没想到一个“大约”引出了这么多的话题,这么深刻的思考。李校长小中见大,由近及远,看到事件的背后,犹似歌德谈读书: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

    从李烈校长高屋建瓴的引领中,我感受到了校长对小学教育以及数学教育的定位,这个定位是高占位的,是为了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考虑的。它使我感受到了李烈校长的评价观、质量观和工作作风,也感受到了李烈校长宽广深入的视域和独具慧眼的智慧。

    听完李烈校长这段话,我想到了成语“香象渡河”。

    香象渡河出自《优婆塞戒经》:“如恒河水,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成语故事用兔、马、象这三种动物渡过恒河的不同情况来比喻参禅悟道的不同境界。有的人在修禅时,对佛法的领悟就好像兔渡河时,“不至底,浮水而过”,只得到了佛法的皮毛;有的人则如马渡河时,“或至底,或不至底”,也只得到了佛法的骨肉;而如来则“犹如香象”,得到了佛法的精髓。

    我感觉自己有时候是“兔”,有时候是“马”,往往得过且过,满足于“差不多”,停留在“大约”,而李烈校长就是悟道精深的香象,顶天立地,脚踏实地,让她身边的人五体投地。

    我不能止步于五体投地。五体投地之后,要站直了,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坚持到底,才能不断精进,向“香象”靠近……

    从这次“大约”事件中,我进一步体认到了,命题是一个专业的活,马虎不得,要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精神。阅卷是一件严肃的事,标准的变动须谨慎,因为考试具有导向功能,它可以有效地改进教学。

    管理是一项人心工程,不能就事论事,要就事论理,传递正能量,要把解决问题、管理育人和激发热情联系起来。当我和同事都认为“大约”惹祸了,李校长却从中看到了“过”中之“功”,并且鞭辟入里地分析了出这道题的价值所在,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做管理工作,就要常常回味李烈校长的话:“谅人之过,念人之功,让自己的天空常蓝,让他人的内心温暖。”(作者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