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堂为何“有问无答”
“什么让课堂活跃的窍门、讲课技巧,那都是虚的。”白珂认为最重要的是提高老师个人的修养和水准。身教重于言教,老师要有令学生敬重的学识与品格。“如果一个老师水准很高,根本不需要那些空的技巧,也不用靠点名留住学生。”白珂说。
“总体而言,一方面,教师应尽可能地把一些晦涩的知识趣味化,增强课堂和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享受思考的乐趣,获得立体的知识,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得成为一个知识丰富的人。此外,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寻找知识和利用知识。”卢德生说。
相对于方式方法,陈志毅更看重情感因素。他说,情感是个体对他人或客观事物稳定的态度。只有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情感关系,学生才会喜欢老师,从而喜欢老师的课,进而在课堂上与老师有情感的交流和互动。
唐军则建议改变国家对高校管理的导向,更多地重视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高校应对课堂有更多的监督检查,重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通过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将更多的心思花在课堂中,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学生身上。”唐军说。
【专家观点】
课堂“有问无答”需综合治理
■顾骏
其实,大学课堂“有问无答”还不算最严重,让许多教师耿耿于怀的,是如今大学课堂上,学生的眼神都变了。上个世纪90年代的课堂上,学生听课时,双眼发亮,紧盯着老师,生怕落下一句话。如今,学生一般都低头不看老师,就算看着也双眼无光。
如果要问大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何以会有如此大的改变,可能会得到各种回答。有人认为是学生缺乏自信,怕答错了丢脸;也有人认为,中学时没有这个习惯,到大学里“改也难”;还有人认为错不在学生,而在教师,因为不同教师的课堂上,学生表现大相径庭。
平心而论,这几种原因在课堂上都可以发现。我在课堂上提问较频繁,学生回答还算踊跃。到期末征询学生意见时,我收集到一些典型回答。比如,有些学生愿意老师点名提问,不得不回答反而有助于其克服惰性;有的学生虽然从不回答,心里也羡慕那些敢于回答的同学,但自己就是走不出第一步,所以希望老师多鼓励;有的学生认为老师提问时自己还没想好,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最有意思的是,我习惯对学生的回答做进一步追问,学生在意识到发言存在漏洞时,会有内心受伤的感觉,“好像一下子被看穿了似的”。
归结起来,大学生“有问无答”往往是因为内心杂念太多,没有意识到学习同自尊心无关,没想到回答不一定有对错,即便有对错,也扯不上“脸面”。所以,我每学期第一堂课上,总不忘告诉学生,“学习首先要放下愚蠢的自尊心”,“课堂上犯错永远比日后在工作或生活上犯错代价小”,帮助他们放松,舒缓他们开口时的心理障碍。
有学生的问题,当然也有老师的问题。首先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对有些中小学教师而言,答案永远有对错,对错永远是分明的,对的答案永远是唯一的,决定答案对错的标准永远在教师那里,一旦出错,永远会受到教师的纠正或批评。诸如此类现象,完全不符合人类探索世界的实际情形,更不符合教学原理的认知定式,是基础教育阶段留给学生最大的负面效应。教师过于“热情”引导学生走一条“正确的捷径”,反而毁掉了学生承受犯错的胆量与勇气。
其次是大学教师。要让学生敢于提问,愿意回答,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满堂灌”是最懒惰的教学方法,若要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讨论,并加以有效的引导,需要教师做出的准备,就工作量而言,大了不知道多少倍。教师是否愿意为教学付出,是否有能力组织学生参与,都是问题。至少现在的大学管理制度,难以让教师有足够的积极性去组织师生互动,教学考核主要关注的仍然是数量,即课时,而不是质量,即学生得到的综合锻炼和内在提高。
总体来说,大学生“有问无答”表现在学生身上,但成因复杂,根治更需要多方努力,并形成合力。大学要帮助大学生克服不必要的顾虑,基础教育阶段则须改进教学方法,把学生关注的焦点从简单的甚至机械的对错,调整到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来。这对中国未来一代形成独立思维,攀登求知高峰并取得相应成就来说,实在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
(作者系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