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家乡修条“文化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1-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夏昭炎和老伴儿在查阅资料。

    曾志前 摄

    ■通讯员 邹平辉 谭鑫 本报记者 阳锡叶

    今年是夏昭炎教授退休回到家乡的第十个年头。

    10年前,湖南科技大学教授夏昭炎罹患胃癌,切除了四分之三的胃,手术后回到家乡株洲市攸县石羊塘镇谭家垅村。

    回乡后,夏昭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路不通,大家就没有出路。”尽管家里为给他治病欠着6万多元,夏昭炎还是主动承担大部分费用,发动乡亲们集资,修成了一条200多米长的水泥路。

    10年来,夏昭炎还带着大家建了一条比水泥路更宽阔、更美丽的“文化路”。

    乡亲们渴望精神文化生活

    近年来,农村生活条件普遍提高,农民种田不愁、吃穿不愁。乡亲们大多吃完早饭,忙完农活儿,便四处招呼人开始“上班”。“上班”是当地人对打牌的俗称。

    “我很想马上制止乡亲们,告诉他们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健康又有趣的事情。”夏昭炎说,“乡村清新美丽,也应当有自己的文化氛围呀!”

    “我们不打牌,还能干什么?”乡亲们说。这话深深刺痛了夏昭炎的心,他强烈地感受到乡亲们内心深处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他想让农村到处飘散文化气息,让农民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然而,夏昭炎的打算一开始并未得到儿女们的理解和支持。夏昭炎说:“我是从谭家垅走出去的,这些年一直在外,都没有机会回馈家乡,现在退休有了机会。我没有别的能耐,就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做一些乡村文化建设的事。”

    退休之前,夏昭炎有胃疼的老毛病。2004年1月,他再次胃疼发作,在老伴儿杨莲金的一再要求下,到医院一检查,竟是胃癌。住院期间,夏昭炎接受化疗,头发基本上掉光了,人也瘦得“只剩把骨头”。

    生性乐观的夏昭炎不惧癌症,也不怕死。他最害怕的是,回到家乡做点事情的想法没办法实现。

    杨莲金支持他回乡“创业”。回乡养老后,谭家垅村的田间地头、村里村外,多了两个忙碌的身影。看到有的农民为扩大耕种面积而开荒毁林,他们便带头扛起锄头和乡亲们一起植树造林;看到有的村民沉迷于打牌,他们就牵头办起农家书屋、文化活动中心,吸引大家看书、跳舞、健身;留守儿童多了,他们就办起少儿假期学校,免费给孩子们授课,组织开展文体活动;家乡考上大学的学生太少,他们就带头捐款设立奖学基金。总之,农村文化生活缺什么,他们就设法补什么;父老乡亲需要什么,他们就设法做什么。

    现在,活动中心是村组里最热闹的地方,书声、歌声、笑声,声声入耳。夏昭炎也享受着这份造福桑梓的精神愉悦。他逢人便说:“我感觉我的病完全好了。我们种的是文化,收获的是健康。” 

    老两口儿举办健康娱乐活动

    夏家宗氏祠堂旁有一间破败的老房,夏昭炎买了下来,找来泥瓦工,盖瓦补墙。

    2009年4月的一天,一间小房间修整好了,夏昭炎叫上杨莲金,把家里的报纸、书籍搬到房间里,又挨家挨户地通知:“明天大家一起去老屋读书。”

    阳光明媚,临时书屋敞开大门,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里挤了将近20个村民。看到乡亲们主动到书屋来,夏昭炎很开心:“我就想让乡亲们多读读书,看看外面的世界。”

    随后,他在修缮老屋的基础上,设立了图书室、阅览室、学习室,然后购置了电视机、音响及课桌、板凳,并搭建了风雨棚用作活动场地。

    农家书屋的书不够,夏昭炎自掏腰包添置书籍;图书室没有管理员,他除了动员老伴儿齐上阵之外,还在热心人中物色了村民张玉英,对她手把手培训。张玉英也因此获得了湖南省优秀农家书屋管理员称号。高桥文化活动中心现已颇具规模,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幸福院”。

    不过,中老年人有病常常求神拜佛,“不信科学信鬼神”,缺乏健康的文化活动,同样让夏昭炎煞费苦心。他和老伴儿商量,“我们可以同时开设老年保健知识课,教大家穴位按摩和保健操”。

    杨莲金是湖南省湘潭市卫生局的退休职工,懂得许多专业的医疗保健知识。2011年5月18日,杨莲金的保健课开课,他从养生保健入手,自编教材讲义进行讲授。除去春节,农历每个月的初三和十六,都是“雷打不动”的教学日。“每次课基本上都有40人左右听课,最多的时候将近50人。”杨莲金说。从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到如何吃得健康,到2013年,杨莲金和夏昭炎一共给村民上了54堂课。

    一传十、十传百,夏昭炎夫妇的保健课传到了邻近的乡镇,桃水镇、鸭塘铺乡等都请夏昭炎夫妇去讲课,每次课堂里都挤满了村民。与此同时,他们还借机推广健身操、保健舞等,把更多人的兴趣从牌桌吸引到健康娱乐活动上来。

    关心农村下一代快乐成长

    相对于物质建设,农村文化建设力度不够。夏昭炎凭着一股子热情,毅然选择这样一根“难啃的骨头”,“我就是要做一颗文化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夏昭炎坚信读书改变命运、文化促进发展,他最关心的还是农村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村里留守儿童比较多,而且多半在爷爷奶奶的牌桌边长大,缺乏良好的成长环境。

    夫妇俩商量办一个少儿假期学校。他们亲力亲为,为留守儿童开设了语文、数学、音乐、美术、智力游戏等课程。他们还东奔西走,动员了一批小学老师、在职研究生前来支教,开启孩子们的“求学梦”。

    2012年,县里给夏昭炎夫妇的学校正式挂牌。办到第二期,少儿假期学校就取消了考试考核制,夏昭炎采用“考核”方式,以学生的阅读数量和写读书报告为考核标准,颁发“文学小硕士”、“文学小博士”等“学位证书”。假期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多,甚至有相隔几个村庄的家长每天骑着摩托车把孩子送来学习。

    有一些留守儿童的家长送来了吃的、用的表示感谢,都被夏昭炎拒之门外。他笑着说:“如果能送点书来,那就是最好的礼物啦!”

    看到一些寒门学子上学不易,他甚至把获得省、县“书香家庭”称号以及“感动株洲十大人物”的奖金全部拿了出来,投入到高桥奖学基金中,鼓励他们努力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夏昭炎虽年届耄耋,却仍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在他的影响下,谭家垅村如今形成了热衷读书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崭新气象。村支部书记夏耀宗认为夏昭炎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说:“杨善洲退休回乡种树木,绿化荒山,造福百姓;如今大学教授退休回乡‘种文化’,夏昭炎就是我们身边的‘杨善洲’”。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