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体育活动之花绚烂绽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1-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今年7月28日,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校体育座谈会上,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作为全国仅有的区县级先进代表,在会上作了题为《课程化、制度化、品牌化有效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发言。上下午两个大课间有效地保证了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时间,也让孩子们在生动活泼的阳光体育运动中健康成长。金水区推进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程化、制度化、品牌化的探索得到全国教育系统一致好评,也得到了国家教育部门乃至中央领导的肯定。

    几年来,通过校本实施、行政推动、文化引领,金水区所属54所中小学的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孩子们在运动中快乐玩耍,在阳光下茁壮成长,身体和心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立志开拓篇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指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

    早在2006年,金水区就提出了学校体育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牢固树立学生“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加强学校体育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根本途径;把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成长、发展、幸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学校体育工作整体水平,为每个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奠定坚实基础。

    金水区教育人认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要举措,也是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千千万万学生家庭负责、对社会与民族负责的重要教育内容,还是加强集体主义教育、磨炼学生意志、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对青少年良好非智力素质的形成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金水区认为,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是国家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基本保证,也是学生接受良好教育的基本权利。在落实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中,金水区深入贯彻“三个坚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一是坚持把落实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作为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艺术素养、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二是坚持把落实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作为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三是坚持把落实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作为加强学校德育建设、提升学校文化品位的有效手段。在“三个坚持”思想指引下,金水区始终把落实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的工作重点和着力方向。

    亮点凸显篇

    2012年,金水区在河南省率先从制度设计上开辟了每天上午、下午两个大课间活动,时间为30至40分钟,列入学校总课程表,实行大课间课程化管理。每天上下午两次大课间的设计,这一举措不仅在河南省领先,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开了新局面,真正让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得到切实保障。

    金水区每天上午、下午两个大课间活动主要做法是从坚持校本实施,推进大课间的课程化;坚持行政推动、推进大课间的制度化;坚持文化引领,推进大课间的品牌化进行推进的。

    因校制宜,科学制定大课间课程的顶层规划。金水区根据国家课程标准提出的各学段学习目标,结合区情校情,制订了《金水区大课间活动的指导意见》《大课间活动参考计划表》等文件,要求各校结合师资力量、学生基础、场地条件、传统特色等因素,设置各年级技能学习具体目标,科学制定学校大课间课程的3年规划。

    因时制宜,科学安排上下午大课间的课程环节。按照一节体育课的框架,结合春、秋、冬三个季节特点,金水区合理设置大课间各个环节。每天上下午大课间都是由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组成,练习重点都是校本教材的技能项目。上午大课间以体育活动为主,加入发展学生力量、耐力、爆发力等素质练习。下午大课间增加部分艺术元素,加入发展学生柔韧、灵敏等素质练习。

    因地制宜,科学破解大课间场地的匮乏问题。由于地处省会中心,金水区大部分学校存在学生多、场地小的难题,为确保全体学生同时参与,很多学校想办法开发了多种活动项目。如南阳路第三小学的运动场面积约2500平方米,在校生1600多人,生均运动面积不足1.6平方米。该校首创的“趣味○形跑”,就是在学生做完操后,男生队向后转,和并排的女生,在操场形成一个纵深的“○”形,一个来回150米,跑5圈750米,解决了全体学生同时参与运动的场地不足问题。

    立足实践,科学探寻大课间课程推进策略。即“社团研教材—课堂学技能—课间重强化—社团铸品牌”的技能体能相互促进的“四步走”策略。第一步,各校按照顶层规划,研发大课间校本教材,由点开始,在学校社团内实验、论证。第二步,按照大课间校本教材内容,通过体育课对各年级各班学生进行技能教学。第三步,由点到面,全体学生利用大课间活动平台,共同练习、强化技能。第四步,在大课间强化的基础上,社团技能水平不断提升,逐步铸造出彰显大课间课程内涵的品牌体育社团。

    特色品牌篇

    金水区学校大课间活动的课程化、制度化实施,为实现大课间品牌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各学校在学校文化的引领下,确定大课间课程的文化内涵,并择优选取特色项目作为大课间内容,努力打造“一校一品”,更好地激发广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升体质健康水平、享受学校文化成果。

    近年来,金水区在多年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不断传承和理清学校体育发展脉络,逐渐意识到品牌体育文化源于学校的体育特色建设,是“体育文化”与“学校文化”的深入融合。品牌建设的强大动力是以行政推动为核心的保障机制,主要依靠组织制度、评价制度和培训制度,形成以“行政推动”为核心,以“区域发展”联动为动力,以体育校本课程建设为平台,以基础体育技能和特色体育项目教学为途径。做法是深挖课程资源,在实现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的过程中,提升办学品位,彰显学校文化特色,并辐射家庭、社区,对区域体育文化品牌化发展产生影响,凝聚学校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进而形成区域体育文化品牌建设模式。

    金水区学校体育工作品牌化建设主要依靠其日渐成熟的组织制度、评价激励制度和培训制度来实现。其中,组织制度是管理保障,评价激励制度是动力保障,培训制度是师资保障是质量保障。关键是实施“一把手”工程和领导小组负责制。在组织制度建设层面,为加强管理力度,实施“一把手”工程,即:局长、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的区教体部门品牌化建设领导小组,各中小学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一校一品建设领导小组”,提出“一校一品牌成就区域大品牌”的战略部署,并将“一校一品”开展情况列入校长的年终绩效考核内容。

    金水区学校体育品牌建设在评价制度建设上,突出“三多”“三制”为亮点的动力链保障措施。“三多”,一是手段多样,包括观摩、展示、评比、测试、奖励、提拔、网络、国内外交流等,二是评价多元,包括学生评价、班级评价、学校评价、社会评价,三是奖励多员,不但奖励校长,还奖励教师和学生。“三制”是指展示交流制度,抽测、竞赛与责任追究制度,教师提拔制度。以“三多”“三制”构成的动力链触及全体师生,有效保证每所学校每个学生始终能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到品牌活动中来。公开化评价——展示交流制度。一是跨学区“推磨式”观摩交流。二是网络展示交流。三是国内展示交流。四是国际展示竞赛交流。仅啦啦操一项,在2012-2013学年就有20所学校的600余名学生先后到全国各地及美国、法国、丹麦等国参加比赛,极大鼓舞了学校及学生的热情,增强了学校品牌知名度。具体化评价——抽测、竞赛与责任追究制度。一是抽测与公示结合的评价。二是竞赛活动的立体化评价。三是责任追究制度。

    推进“一校一品”活动,教师是关键。为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积极性,该区在学校中层干部竞聘中对一线优秀体育教师有所倾斜,加大提拔任用比例。通过探索系统、高效的培训方式,建立“教师分层培训制度”、“教师轮岗交流制度”,提升了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区域人力资源的公平配置。

    “一校一品”活动重在打造体育特色活动卓越品牌。为此,金水区搭建了三大平台。一是以学校运动会为平台,培育体育特色活动品牌。二是以区级阳光体育节为平台,选树体育特色活动品牌。三是以参加社会体育类竞赛为平台,打造体育特色活动品牌。

    如今,金水区50余所中小学在教体部门“建一校一品牌 铸区域大品牌”战略目标的指引下,积极探索品牌体育文化建设途径,已经取得一定成效。逐步成熟中的金水区区域“一校一品”体育文化品牌建设,正在形成独具特色的一区多品,未来将品品联合,沟通互助,助推区域品牌逐渐做大做强,具有借鉴价值。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