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校现象为什么不见了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1-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湖南浏阳将人力、物力、财力向8所农村高中倾斜,使农村高中通过扩容提质,逐步发展成为优质教育资源。如今浏阳11所普高出现了良性竞争、均衡发展的现象,择校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本报记者 阳锡叶 通讯员 李让恒 石自行

    “小升初”、“初升高”,名校挤破脑袋,薄弱校冷冷清清……择校已经成为家长、学校和教育部门普遍头痛的问题。但这种现象,如今在湖南省浏阳市却得到了有效缓解。

    不仅如此,在浏阳,城区初中毕业生还往农村高中流动。2012年,该市城区4所初中选择到农村高中就读的毕业生有809人,2013年有823人,2014年有921人。“初升高”不择校,带动了“小升初”不择校——浏阳98%以上的小学毕业生就近在本地读初中。

    那么,浏阳的秘密究竟在哪里?

    宁愿要“10个亚军”

    11所高中,3所是湖南省示范性高中,7所是长沙市示范性高中,外加一所艺术高中,其中8所在农村,这是浏阳市普通高中教育的格局。

    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上高中比上大学还难”曾是浏阳人的切肤之痛。

    1997年以前,这个湖南第一人口大县,每年初中毕业生达1.5万人,但当时全县普高招生最大数量才2500人,比例不到20%,远远低于湖南省的平均水平。1997年8月,浏阳市大瑶镇农民在集镇上打出了让人震撼的“我们的孩子要读书”的横幅。

    1998年,浏阳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作出《关于巩固‘两基’成果,加快高中教育发展步伐的决定》,打响了“高中翻番工程”攻坚战。

    但分歧也随之而来:一种意见认为,应该学习外地经验,举全市之力扩大浏阳一中,办好这所省重点高中,另外在城区再新办一所高中,而对农村的其他高中则在维持现状的基础上稍加提质则可。另一种意见则认为,鼓励一中走内涵发展道路的同时,政府应当扩大优质资源。除了在城区再建一所规范化高中外,将人力、物力、财力向8所农村高中倾斜,使农村高中通过扩容提质,逐步发展成为优质教育资源。

    最后,浏阳市委、市政府选择了后者。

    “高中翻番工程”实施4年中,全市总投入达5亿多元。除了在市区投入2.3亿元新建了浏阳田家炳实验中学、扩建了浏阳一中外,对农村8所高中也投入3.1亿元,使这些学校都具备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同时,连续多年面向全国招聘867名优秀教师和大学毕业生,充实到高中教师队伍。

    “十个指头并进”使浏阳高中教育面貌迅速改变:到2002年,浏阳高中学位增长了8000个,逐渐形成了以一中、田家炳实验中学、三中3所学校为省示范性高中,其余7所高中为长沙市示范性高中的格局,实现了普通高中教育基本均衡。

    “办好高中教育特别是农村高中,最为重要的是,农家子弟上高中的比例大为增长,农家子弟有了依靠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浏阳市教育局局长陈耀文说。

    《浏阳日报》曾就该市高中教育发表题为《大教育的理想在于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的评论。文章提出:“以体育竞赛打比方,1个冠军比10个亚军更惹人注目;可是理性分析,要证明你的整体实力,却宁愿要10个亚军。同样的道理,社会受教育的整体水平上去了,而不仅是一两个拔尖人才,才能证明我们的教育是健康发展的。”

    2013年浏阳市再次作出决定,全力化解高中快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5.8亿元债务,让各高中能够轻装上阵。同时,高中教师的绩效工资按照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发放,并全额纳入财政预算。

    划分招生“责任田”,让每所农村高中“吃饱”

    如今,各地普遍出现了为拼升学率,各校之间挖生源、抢师资等现象。但浏阳有11所普高,却出现了良性竞争、均衡发展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招生上下功夫。

    从1994年浏阳市实行高中划片招生,至今已坚持20年。具体办法是:第一个层次招生是3所省示范性高中,招生数按百分比划到全市50多所初中。如一中按照4%的比例招生,办得最好的初中有4%的学生能上一中,相对薄弱一点的初中也有相同比例的学生能上一中。

    第二个层次是其他8所农村普通高中,除艺术学校面向全市招艺术特长生外,其他7所均按校区所辖行政区划片,一所高中少则两个乡镇,多则七八个乡镇,划片后不得跨界招生,“谁挖生源处分谁”。在填报志愿上,学生只能填报一所省示范性高中和本地高中;城区学生可填报其他高中。三中虽然是省示范性高中,但由于是农村高中,也划分了片区。

    当然,浏阳也允许各校有一定比例的计划外招生,但严格按照上级划定的10%到15%的比例进行招生,并向社会公示。

    这种做法,在浏阳有个形象的说法:既让省示范“吃好”,也让其他高中“吃饱”,最大程度上遏制了恶性竞争和择校现象发生。

    浏阳四中是该市相对薄弱的农村高中,但该校招生却很火爆。该校督导室主任王云涛告诉中国教育报记者,四中招生范围包括官渡镇等6个乡镇,今年学校招8个班共480人,“吃饱有余是正常现象,很多学生还进不来,学校不愁生源,就可以安下心来办学了”。

    陈耀文介绍,实行划片招生后,每所学校都有一块“责任田”,不愁生源,相对薄弱的高中没有了后顾之忧。同时,各高中能够集中精力进行内涵发展,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局面。

    高考也不再是“一家独大”。在上世纪90年代初,浏阳高考都是一中一枝独秀,其他高中能有三五个学生上本科就不错了,有时还被“剃光头”。现在不同了,就算最薄弱的高中,一般也能考上百名左右本科生。

    田家炳实验中学副校长汤坤池说,浏阳的招生办法让每所学校都有基础较差的学生,那就必须实现“低进高出”,实现内涵发展。田家炳中学以科技创新为特色,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校成为长沙市“低进高出”的典型,尽管学校以农村生源为主,但今年高考本二以上上线率达77.61%,其中考上清华、北大的4名学生有3名是农家子弟。

    划片招生带来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初升高择校现象基本消除。张坊中学校长徐明禄告诉记者,省示范高中招生按比例到校,我们初中学校对于升学率的压力不大,可以专心搞素质教育不打折扣,“近3年来,学生获省、市级奖励达400余人次,特别是体艺工作效果明显,中小学生参加市艺术节均获团体一等奖,成为张坊镇教育的一张名片”。

    “初升高”不择校,也带动了“小升初”不择校。记者来到张坊镇田溪完小,校长苏志刚告诉记者,2014届六年级毕业生一共38名学生,除一名学生随亲就读外,其余37名学生全部进了张坊中学就读。浏阳最偏远的小河初中校长刘后才对记者说,在小河乡,每年小升初在150人左右,基本升入了本校就读。

    高中牵头建设督学责任区,小、初、高衔接更加紧密

    以高中牵头建设督学责任区,进行“梯级督导”,是浏阳市的另外一个创举。为何要这样做?

    浏阳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汪剑波告诉中国教育报记者,高中普遍反映的一个现象就是,相当部分学生入学时基础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独立生活能力差,有的基础课程没过关,上高中还要补初中甚至小学的课程。另外,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龙头,引领了整个基础教育的价值观、质量观、评价观,高中教育改革也推动着整个基础教育改革。

    为此,浏阳市教育局提出,要办好每个学段教育、办好每所学校,做好小、初、高三个学段的衔接工作。

    2010年,该市以10所普通高中为龙头,建立10个督学责任区,每个责任区以划片招生区为范围,联系所在区乡镇的中小学,实行“高中带初中,高中、初中带小学”。每所高中领导班子中由专人负责,有若干名督学,实行对口衔接。

    浏阳三中校长张小宝介绍说,由于督学责任区就是在各自的划片招生范围内,为提高本辖区的生源质量,各高中学校积极性都很高,都会注重加强本辖区各校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

    记者了解到,各高中都安排了相当力量到责任区的中小学了解教育教学情况,与乡镇中小学开展“教学结对共建活动,共同探讨、分析、评价进行高效课型模式构建”,协调组织开展“同学科、同课题赛课”活动,每期对责任区学校管理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等。

    六中督学责任区就是“一竿子插到底”。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和21名老师就分别去辖区的中小学听过课、开座谈会,帮助乡镇中小学解决了教学教改中的上百道难题,还发现和挖掘乡镇学校的办学亮点,组织他们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在四中,王云涛则告诉记者,11月份,他们刚刚组织了责任区中小学如何提高质量的研讨会,还派出了20多名教师去中小学上示范课30多节,特别是针对农村学校薄弱的音、体、美课程进行集中“充电”。

    以高中牵头的督学责任区初见成效,“区区有特色、校校有亮点、人人有使命”格局初步形成,小、初、高衔接更加紧密。二中督学责任区在浏阳南区,南区原来教育意识淡薄,因此二中的生源相对其他学校来说质量较低。但由于连续多年与乡镇中小学做衔接工作,责任区所在6所初中生源质量大有提高,二中终于在困境中崛起。仅拿老百姓很看重的高考来说,2014年,该校有189人上了本科二批,二本上线率达到30.34%。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