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奠定人才培养的亮丽底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1-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创新创业实验班学生与企业导师见面会

    双师型教师指导学生参加项目实习

    云朵创业团队获全国首批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荣誉称号

    电子科大成都学院学生获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

    创新,是教育的当然之意,也是教育的永恒难题! 

    几百年来世界高等教育的实践表明,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培养方式。高校要打造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现行的教育教学资源分配模式。

    然而,在现实中却是,很多老牌名校桎梏于过去行之有效的高校办学模式,不敢贸然打破学院、专业、学科的壁垒,不敢突破实习、实训的时空限制,不敢模糊校内育人与社会竞争的界限,导致了人才培养模式化、低效化的现象,满足不了社会主义改革事业向纵深推进所急需的人才需求。

    为创新而教,应该也必须成为中国高校的重要任务。重任在肩,一所创建不过十余年的独立学院——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高举着创新教育的大旗,决心为祖国的改革大业添砖加瓦。

    一系列极具创意的教育教学改革,如一道道破空而出的闪电,划破了中国西部略显暗淡的夜空,照亮了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黎明。无论是打破专业和学科壁垒的创新创业实验班,突破传统实训时空的项目制实训,还是沟通学校创新教育与社会创业实践的创新创业中心,都成为了莘莘学子锐意进取、创新实践的乐土。

    “作为一所独立学院,创新是我们办学的灵魂。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把握现实热点,为祖国的各项事业培养有系统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能力,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与创新精神的应用型科技人才和技术领军型应用人才。”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院长罗正祥的话掷地有声。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所年轻的学校,解读这里发生的一切……

     我的创新我的班

    “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业创新思维。”10月,在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创新创业实验班正式开课仪式上,教务处副处长谭波用了三个排比句来阐释这个班的意义。

    为了让这三点落到实处,创新创业实验班勇敢地打破了传统高等教育中坚固的系科和专业壁垒。这也就意味着,首批进入该班的60名2014级理工科的大一新生,告别了高考志愿上填报的“微电子技术系”、“计算机系”、“云计算科学与技术系”等具体系科和专业,成为了电子科大成都学院有史以来首批“跨院系”学生。

    “我们的专业是创新和创业。”林润华和刘婷婷半开玩笑地说。他们本来都是计算机系的2014级学生,因为对创新“天然地觉得亲近”,就都报名了创新创业实验班。

    成都学院大概有近300名2014级学生报了这个班。9月下旬,他们接受了一系列看起来很“酷”的考试——主要是心理性格能力测试和“无领导小组”测评,最终有60人成为了幸运儿。其中11个女生、49个男生。

    在“无领导小组”测试中,学生们被随机分为若干6人小组,他们共同解答荒岛求生等几个让人有些“脑洞大开”的问题。在解答过程中,他们每个人都要发表意见,然后共同论证,最终要形成总的方案。考官在整个过程中不动声色地观察每一个人的表现,并给出不同的分数。

    “我们之所以用这样的考试方式,就是要选拔那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潜力的学生,而避免传统的学业成绩限制了他们的创意发挥。”谭波解释道,“最终的结果表明,这批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潜力确实比较强。他们并不是学生中高考成绩极好的那一批,却是思维极活跃的那一批。”

    国庆节后,创新创业实验班正式开课。拿到手上的课表每周只有8节课,但却是为他们量身定制的。虽然大一的课程大多是基础课,但是为他们上课的都是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而且授课方式非常特别。“一是突出实践性,每节课几乎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二是气氛非常活跃,我们课上的交流非常多,和教师、同学都是零距离。”学生余锋感受颇深。

    更让学生们喜出望外的是,这个班还邀请了来自一线企业的老总们来担任学生们的创业导师。这大大地开阔了这些刚从高考中解放出来的学子们的视野。他们的创新创业教育将由校内导师和校外企业导师共同参与指导。

    根据学院安排,实验班采取了先基础后专业的课程安排。大一以工科基础课程为主,大二时,学生根据能力测试水平,结合校内的专业教师意见,再进行专业方向选择。

    开设创业创新实验班是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深化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标志着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迈上新的台阶,将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奠定更好的基础。

    “项目制”的奥秘

    如果说打破学科界限,淡化专业壁垒的创新创业实验班可以为60名学子点亮创新的灯塔,那么,电子科大成都学院实行了多年的“项目制”实训改革,则为更多的学生搭建了通往创新与实践的“仙境之桥”。

    “所谓‘项目制’实训,就是专职教师将自己擅长的项目分解成若干子项目,组织学生参与,完全按照公司的标准,让学生组成团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客户’所需要的产品的设计。”微电子技术系系主任王茜解释说,“而‘项目’中的‘客户’其实就是指导老师。”

    由于“双师型”教师在成都学院的大量培养和引进,在教学中引入“项目制”实训是个必然。“在生产实际中工作任务就是以‘项目’方式存在的。既然要让学生学会实践,最直观最可行的方式之一就是把教学任务改造成项目,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项目制”中,非常强调的一点就是:学生要以一种工程师的姿态去面对自己的“客户”,完成学生到工程师的转型。使学生增强自我认同感和自我责任感,同时在项目之中培养团队精神,增强彼此之间的默契。在实训之中,学生会把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总结的经验以文档的形式上交。通过这种一届一届经验的积累和传承,使下届同学能够“站在学长学姐的肩上”,更快速、优质地完成项目,学到更多书本之外的知识。经过“项目制”实训的学生在以后走上岗位后能很快上手,以工程师的专业姿态,承担更多的责任与挑战。

    然而,“项目制”毕竟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实训模式,它对传统的课堂模式、教学实训管理都提出了不小的挑战。“首先在时间上它就必须得到保证,学生在搞项目时是不可能用上课铃、下课铃来管理的。”计算机系系主任白忠建说。

    为了保障“项目制”的顺利推行,成都学院以系科为单位,分别根据实际情况开辟了“实践专周”,即学生在每一学期都有一周左右的时间停课搞实训,把所有时间集中于完成项目。同时,学院各系科还大胆对课程进行重构,通过减少理论课课时、学分置换计划等方法来加大实践的比例。“以C语言为例,过去的做法‘48+16’的模式(48节理论课加16节实践课),现在我们已经改成了‘40+20’模式,余出的4节课时给‘实践专周’。”白忠建说。

    为“创业梦”护航

    近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第九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颁奖大会上,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校友张锐代表他所在的“云朵”团队获得了全国首批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荣誉称号。

    “云朵”创业团队目前致力于智能家居的研发与推广,主打产品有手机NFC门锁、WIFI智能遥控器以及其他的“家庭自动化解决方案”等。团队创立以来,在学院创新创业中心的大力帮扶下,“云朵”如今已正式成立公司并成功实现了年销售百万元的阶段性目标。

    “云朵科技”的成功,带着深深的“电子科大成都学院”的烙印。“云朵”创业团队主力有五人,其中总经理张锐是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微电子专业2007级学生,后又考取电子科技大学微固学院的研究生。技术总监宋奇明,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电子工程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07级学生,2011年毕业;研发骨干蔡勇、刘灿、祝浩,都是学院电子工程系的在校学生。

    除了人员都来自于学院,“云朵”项目的孵化过程,更离不开学院创新创业中心的全程呵护。2013年10月23日,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在学术交流中心成立。该中心将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和孵化项目,并按其类别、规模和孵化效果,给予大力支持,充分发挥创新创业中心作用。

    对“云朵”这样的首批入驻团队,中心除提供办公场地外,还统一配备了苹果设备、频谱分析仪、示波器、函数发生器和6台PC机等设备。团队在场地使用和设备使用方面是完全免费的,甚至连水电费都全额减免。中心给入驻团队提出的唯一要求是,在校学生必须达到一定的比例。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