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助海洋工程“走向深海”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2-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全球已交付的半潜式钻井平台中,中国占据30%的市场份额。全球海洋工程装备的设计建造向中国转移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通讯员 唐晓伟

    为打开海外市场企业借“外脑”

    609个子系统、1万余个控制和报警点、80万米电缆、4.6万个机械完工点、3万多根管路、762家供应商……“兴旺”号像一头钢铁巨象,矗立在烟台芝罘湾码头。

    日前,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兴旺”号历经35个月建造后,如期交付使用。其最大工作水深1500米,最大钻井深度7600米,将在世界海况最恶劣的挪威北海开始深海探油之旅。作为全球综合性能最高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它是由“深海工程与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核心单位之一、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主导,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校、研究院所参研的全球资源集成系统,是代表国家协同创新能力的鼎力之作。

    在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对其北海22座平台的“月考”中,“兴旺”号多次名列前茅,数次被评“月度最佳平台”,获得国际主流市场认可。海洋工程是一项国际化产业,在“国际赛场”上崭露头角的是代表国家实力的“国家队”,其背后的巨大力量来自协同创新。

    因为缺少核心技术和基础设计能力,中国海洋工程企业吃了很多亏。“因为无法按期交付订单,我们不得不按合同赔偿船东。主要因为我们的设计和技术实力不强,对项目缺乏整体认识,”中集来福士总裁于亚说,“海工企业的竞争市场只有国际,没有国内,因为目标客户都一样,只有一流的企业才有市场,二流企业很难得到发展机会。”这需要企业借助“外脑”,与国内外相关领域最高水平的高校院所协同创新。

    “中国智造”敢为天下第一流

    两年前,哈尔滨工程大学联合国内船海领域最高水平的企业和高校院所成立“深海工程与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面向深海工程装备、高技术船舶、共性前沿技术三大创新任务,提升服务海洋强国战略需求的能力。该中心和中集来福士探索了有组织、有分工、有动力机制的深度融合。这种上有国家战略需求、下有业界发展需求、中有动力机制驱动的多边协同产生的效果很快得以体现。

    作为我国唯一国家级的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研发中心,“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的目标是掌握核心知识产权,它得到了“深海工程与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的全力支持。在7名学术委员会成员中,有三名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包括海外专家团队“学术大师”威廉·韦伯斯特。

    哈尔滨工程大学、中船重工702所等协同创新中心单位为企业解决非对称平台船体水动力分析技术、动力定位及系泊系统设计和分析技术、挪威北海标准下的振动噪声预报及控制技术等诸多关键问题,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校长夏桂华说:“高校是知识创新体系的主力军,其优势在于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其优势在于直接对接市场。以企业为主导,将校、企、院所深度融合,才能让创新的‘花’结出具有产业价值的‘果’,发挥更大作用。”

    从建造“外壳”,到拥有“核心能力”,从“购买技术”到“自主设计”,从“首制”到“批量”,中国海工高端装备制造向深海迈进。在当今世界工业格局中,中国的份额、角色已发生重大转变,更多一流的项目可由中国主导。想让高端制造业在世界上有更大话语权,突破机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关键,这需要大型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的拉动和高水平高校、研究院所的推动。于亚对此的看法是:“在高端产业链中协同创新,形式、内容、意义、价值都不一样,创新的目标、定位、手段都不同以往,从敢为天下先,到敢为天下第一流,这不是关起门来自己评价,而是世界主流市场的评价。协同创新不仅是一种愿望,更是一种需求,这种‘核聚变反应’的成果是代表中国力量的‘中国智造’。”

    技术优劣中国工程师说了算

    中国海洋工程走向深海,依然困难重重。于亚说:“高端海工装备制造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船东拿着极其苛刻的条件,把订单尝试性交给制造企业;第二阶段将订单交给制造企业,但同时会保留足够的风险成本;第三阶段是获得跟其他国际海工巨头一样的待遇。目前我们正处于第二阶段。”在这项海洋工程领域开创性的事业中,国家和企业都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战略性成本”。

    中国将“高端装备”制造业列为战略新兴产业。高端与低端不仅是一架波音飞机换8亿件衬衣的区别,更是500万个零件与一块布料的区别。以科技引领的高端制造业处于制造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具有技术、知识密集,附加值高,成长性好,关键性强,带动性大等特点,代表着整个制造业的走向,对整个社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具有巨大拉动作用,这是一盘大棋。

    在高端海工装备事业发展中,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师是参与国际竞争最宝贵的资源。6年前,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毕业生李磊加入中集来福士“水动力项目组”时,组里只有两个人。在一个个平台项目的历练中,李磊成长为研发部负责人。目前,该团队已壮大到70余人,是国内海洋工程企业中针对半潜式平台基础设计及研发最大的技术团队。

    海洋工程企业要想与国外平等对话,自主设计的能力非常重要。“兴旺”号在答标书时拿到国外的设计图纸,中集来福士的研发部门对基础设计进行必要的校核,从源头上减少了企业冒险的几率。“不能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自主设计能让我们掌握话语权,提高核心装备的国产化率,有利于降低成本和整个产业发展。我们进行民族自主设计品牌的研发,项目设计经验越来越丰富。”李磊说。

    像李磊一样参与到“兴旺”号平台项目建设的,还有百余名哈工程毕业生。作为国家三海一核(船舶制造、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领域最大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学校将为海洋工程领域输送大量急需人才作为协同创新的一部分。很多毕业生成为技术团队和行业的领军人物、“可靠顶用”的“国家工程师”。他们希望像西方同行那样“输出智慧和设计,包括标准和体系”。而这些期待和努力聚集的能量,将推动中国更坚定地走向深海。

    全球三分之二以上的新发现油田来自海上,预示着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将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在全球已交付的半潜式钻井平台中,中国占据30%的市场份额。全球海洋工程装备的设计建造向中国转移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以深海钻井平台为突破点的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正迎来一个欣欣向荣的黄金发展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