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给高职生贴的“标签”
■刘景忠
“社会变迁中的高职学生是‘被标签化’的群体,自我实现的愿望和现实世界的冲突让他们时时刻刻受到困扰。”在2014全国职业院校宣传部长联席会议年会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原党委书记陆士桢教授的发言,直指被误读的高职学生这一现象。
由上海市教科院和麦可思研究所编写的2014年度《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从学生发展、学校工作、政府引导、服务地方四个维度,客观论述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过去的一年所取得的成就,读后令人鼓舞。然而高职学生的“被标签化”,却没有发生实质性逆转,“学习差”“习惯差”等标签仍牢牢粘附于高职生这一群体。
笔者认为,对于高职生的“被标签化”、被误读,无论慷慨陈词予以批评,还是据理力争为之正名,都于事无补。我们应该对这种客观存在的社会舆论进行一番冷思考。凡形成舆论者皆事出有因,高职生的“被标签化”亦非空穴来风。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方能“辨证施治,对症下药”。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要抱怨别人不了解你,误解你,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能力和实力。有了能力和实力,别人自然会认识到你的价值。高职院校要摆脱目前的困境,其出路既不在于和本科院校比知识素养,也不在于和中职学校比技能,而是要把工作重心放在培养出合格的、有活力的“人”上面来。这既可以说是高职院校的出路,也可以说是所有学校的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说,过分强调高职特色,或许正是高职院校发展之路越走越窄的主要因素之一。诚然,高职院校应该有自己的培养目标以及人才规格,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从更宽泛的角度、更宽广的视野来看待这个问题。笔者以为,结合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健全学生的人格,助力学生的发展,这是最重要的“培养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对己负责、对事尽责的人,这是最重要的“人才规格”。用陆士桢教授的话来说,即“不是学校要把高职学生塑造成什么人,而是学校推动学生发展,发展的目标不是对社会作什么贡献而是满足自己的需求”。
通过努力,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找到人生目标,产生前行动力,这既是去除“标签”的不二途径,更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责任与使命。
(作者系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顾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