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学”需破资源围墙
“单一化”是另一种形式的“固态化”。而去除“固态化”思维,需要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姿态、开明的政策。唯有如此,我国老年人的求知、求康、求乐、求友、求为才能落到实处。
■刘景忠
虽然学员容量从千余人增到一万人,课程也增加到30余种,老人们甚至不惜在寒风中排起长队、预约来年的学习,过去几天里,山西老年活动大学的报名仍然出现了供不应求。业内人士认为,这一现象反映出转型期中国老年人求学热情高涨,而中国的养老教育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新华网12月2日)
近年来,各地老年大学发展迅猛,同时又陷入教育资源短缺、无法满足“老有所学”需求的困境。笔者一位朋友退休后受邀担任当地老年大学校长。每次见面,他都大叹苦经:“忙死了,愁死了,急死了!”忙的是人手不足,一人要干几个人的活;愁的是师资、经费、场地、设备等不足,无法满足教学需要;急的是资源有限,把许多热情高涨的老人拒之门外。
这位朋友所言绝非个别现象,而是我国各地老年大学的真实写照。老年教育如何走出困境?单纯依靠多办几所老年大学,显然无法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应该认识到,眼前的困境既是我国老年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是发展老年教育、促进社会和谐的良好机遇。而发展老年教育,必须去除“固态化”模式。所谓老年教育中的“固态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地域的固态,几乎所有的老年大学都设立在城市,广袤的农村乡镇难寻老年大学的踪影;另一方面是思维的固态。老年大学这个固化的名称就值得追问:为什么一定要叫“老年大学”呢?据了解,欧美等国家一般都把老年大学称为“第三年龄大学”,也有的叫“退休学院”、“资深公民大学”、“忘年大学”等。
另外,发展老年教育必须改变“单一化”模式。首先,办学渠道单一。目前,各地的老年大学都是依附于政府的,否则就无法获取合法地位。这种单一的办学渠道决定了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以有限的资源应对无限的需求,矛盾自然加剧。依笔者浅见,政府的主要职责是依法治教,即制定政策法规,规范办学行为。只要是在政府政策法规许可的范围内,各种形式的老年教育机构和组织均应该获取“准生证”。如此,社会中蕴藏的巨大资源就会被极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举例来说,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型敬老院,就是在过去养老院的基础上引入了医疗护理康复保健。据笔者观察,除了一日三餐外,老人们无所事事。如果能在这类敬老院中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不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老年大学”吗?
其次,老有所学形式单一。当下,老年大学是老年人学习音乐、舞蹈、艺术、保健、家电维修、养殖、种植、服装等的唯一去处。我国以“教育大国”著称,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各级各类学校为什么不能向老年人开放呢?纵观国外老年教育现状,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都是向老年人开放的。就我国高等教育现状而言,一些大学尤其是高职院校生源不足,接纳老年人就读完全具备条件。即使收取一定费用,此举也会受到老年人欢迎。
再其次,教育对象单一。现有的老年大学都是面向具有学习能力的老人的,对于那些行动不便以及盲聋残障老人,应不应该成为老年教育的对象呢?答案显然是肯定的。澳大利亚有一位玛丽·朗曼夫人,她晚年不幸失明。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她专门为失明老人办了一所“第三年龄大学”。玛丽夫人的献身精神,获得了澳大利亚人民的高度赞扬。为此,澳大利亚政府于1997年授予她“最受尊敬的资深公民”称号。
其实,“单一化”是另一种形式的“固态化”。而去除“固态化”的思维,需要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姿态、开明的政策。唯有如此,我国老年人的求知、求康、求乐、求友、求为才能落到实处。
(作者系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顾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