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中学:从“勤朴”到“克己互助”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2-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为什么同样优秀的学生,放在不同的学校成长,会有很大的不同?我想,这应该是学校文化的差异吧。

    ■倪瑞明

    教育是有灵魂的。学校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应该传授学生以精神,传授将来为人之道、学问之道、做事之道。面对大师辈出的中国唯一培养过国共两党领导人的浦东中学时,我始终在求解:为什么同样优秀的学生,放在不同的学校成长,会有很大的不同?我想,这应该是学校文化的差异吧。

    创办于1907年的浦东中学,孕育了一大批杰出的校友,关键在于“勤朴”校训,“克己互助”校箴和八大训育标准。校主杨公斯盛捐出十分之九的家产,以30多万两银子创办了这所学校,广邀名师并延聘黄炎培担任首任校长。1908年,在他去世时,胡适先生在《竞报》上发表“中华第一伟人杨斯盛”的文章,并为校刊题词:“杨公发愿为国家造就人才,诸位同学应该努力把自己铸造成器。”1913年,蔡元培先生在浦东中学讲演时明确说,杨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知世人,什么是公。正是因为这颗公心,才使得他有毁家兴学之义举。

    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自幼家贫、没有机会读书的杨公斯盛,用一生的感悟,于1907年3月提出了“勤朴”校训。何为“勤”?——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我们必须要有精神和体魄上的担当,并全力以赴,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何为“朴”?——即追求奢华、贪图享受的对立面,需心无旁骛地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1924年,时任浦东中学校长的心理学家沈履传承历任校长的办学思想,进一步梳理并提出了浦东中学的校箴——克己互助。大批杰出校友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舍弃私欲,收获了更多的成就和辉煌,就在于这份担当,这本身就是“互助”的一种体现。在“勤朴”校训、“克己互助”校箴文化的熏陶下,加之科学的课程改革、优秀的管理文化、完善的教育设施、严选师资、精心授课,从浦东中学相继走出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张闻天、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昌照、国民党知名人士蒋经国、蒋纬国、史学家范文澜、罗尔刚、教育家董纯才、著名导演谢晋、“两弹一星”功勋及一大批院士、作家,等等,学校有近30位革命烈士。

    文化,是产生杰出人才的土壤,当我们用今天的教材培养明天的人才时,学业成绩不应该是评价的唯一指标,也不能过于简单地以考试成绩来衡量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而必须用时间来检验是否真正实施了素质教育。否则,我们很难找到"钱学森之问"的答案。

    教育,犹如农业一般,如果是用功利标准培养的人才,就像用催化剂、膨大剂培育出的瓜果,虽外观光鲜,但味道则完全不一样了。正如胡适先生给浦东中学校刊所题:"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作者系上海市浦东中学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