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育地理·河南郑州金水区课程育人的“金水路径”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9-10-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课程育人是回归教育本真的核心路径。如何寻找全程育人、全科育人、全面育人的新路径?多年来,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大力推进德育一体化建设,积极构建新时代金水课程育人体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金水区荣获了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区、全国啦啦操示范区、首批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区教体局荣获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河南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单位等多项国家级、省级荣誉。

    跟形势分阶段,走向课程育人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更是德育的重要实施渠道。我们认为,在学校所发生的一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皆是课程,不仅包括学校的学科教育教学活动,而且包括影响教育活动的一切因素。金水区秉持“灿烂如金,上善若水”的教育追求和“让生命更加灿烂”的课程理念,积极探索课程育人一体化实施路径。回顾近年来的课程育人之路,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以文化建设为中心的课程规划阶段。2008年,金水区将文化建设融入学校课程,致力于构建多元、开放、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并出台了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指导意见。2010年,金水区进一步提出“展现课程魅力,提升育人品位”的德育工作思路,将以德育人、以文化人的思想落实在学校课程建设中,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以内涵发展为重点的课程实施阶段。2011年,金水区指导学校整合各种资源,研发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并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进行统筹规划、整体实施,有效落实了课程育人功能。2013年,金水区组织专家团队对全区学校课程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全覆盖的审议,各校均形成了具有学校文化特色的课程体系。2015年,金水区指导学校从设计、实施、评价三方面再次梳理、统整德育课程,将文化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贯穿于学科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中,以课程实施推进学校德育工作一体化建设。

    以品质提升为目标的课程品牌建设阶段。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相继发布,2017年金水区与上海教科院合作实施了课程品质提升项目,推进区域课程建设的深度变革。今年初,金水区出台了《提升学校课程品质的实施意见和加强学校特色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将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融入学校课程建设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获得道德价值教育,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打通学科边界,走向全程育人

    一是各学段纵向衔接。金水区根据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学习认知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按照《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关于各学段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细化了各年级德育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构建不同年级梯次推进、衔接有序的德育课程体系,使不同年级的学生达到相适应的层次,注重学段衔接和知行合一,既强化道德实践、情感培育和行为习惯养成,又在不同年级分别提升学生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等素养。

    二是各学科横向融通。金水区将立德树人目标细化落实到各学科教学目标中,充分挖掘语文、数学、物理、音乐等学科蕴含的德育价值,强化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目标的契合,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注重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有机融合,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是校内外深度融合。我们协调多方力量,广泛利用各类资源,充分整合校内外活动形成育人合力,营造一体化的德育生态。在校内,通过德育课程与语文、历史等学科课程的整合和融通,在实践课程、主题探究课程中培育学科核心素养,落实价值目标;在校外,整合家长、社会人士等志愿者,共同组织学生开展阅读、研学、实践体验等校外文化活动,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良好的公民素养。

    统筹各类资源,走向全科育人

    统筹设计德育课程。金水区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将小学、初中德育课程的目标体系、结构内容、活动设计和评价方案进行一体化设计,使德育课程更丰富、更全面、更系统。如在少先队工作中,金水区创编了1-8年级的《少先队活动》课程,按照“多彩校园、公民素养、快乐生活、美丽的中国梦、光荣的少先队”5个板块,每个板块又纵向分为8个主题,每个主题按照“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评价”等4项内容,落实“组织意识、道德养成、政治启蒙、成长取向”的少先队活动课程。形式上以实践体验为基本途径,通过仪式感染、民主参与、岗位锻炼、榜样引领、团体游戏、红领巾社团等少先队组织生活和集体生活,构建符合不同学段依次递进、衔接有序的少先队课程体系,加强党团队的衔接,培养对党和祖国的感情。

    统筹整合学科课程。依据学科性质,突出各学科独有的育人功能,金水区通过语文、历史等学科培养学生真挚深厚的爱国情感、骄傲自豪的民族认同、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通过艺术、音乐、美术等学科,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品位、高雅文明的艺术素养、传承经典的文化自信;通过体育、心理健康等学科,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以人为本的人文素养;通过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加强对学生生活技能、劳动习惯、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使学生学科知识增长的同时为学生人格健全发展提供支持。

    统筹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金水区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整体推进文化课程。如正在实施的《经典诵读》课程,以语文学科的经典诵读为主,不仅在课堂上引领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还充分利用每天10分钟晨读和午间自读、课前微课2分钟等时段,让学生学习国学经典,切实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学校,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实现育人目标。

    统筹结合实践活动课程。金水区坚持课程化实施各类实践活动,指导学校整合社会资源,因校制宜开展不同主题的实践活动,着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前,全区有社团1261个,其中“新星社团”355个,“银星社团”190个,“金星社团”10个。持续加强劳动实践活动,全面开发家政、园艺等课程,积极参与爱心农场、义务大扫除等活动,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积极开展研学旅行。鼓励各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通过离校课程、黄河课程等,采取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人文场所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增强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加深对自然、文化和社会的认知和理解。创造性开展主题探究活动。坚持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设计了600多项主题活动,着力培养学生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创新评价方式,走向全面育人

    一校一评,创新德育评价路径。在原有综合素质评价的基础上,金水区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引导全区各校创新评价方式,融入了许多学生喜闻乐见的元素和形式,形成了“一校一评”的德育评价特色。文化路三小的“一卡双星”荣誉勋章评价体系,通过“金、银、铜”三级勋章,从行为习惯、身心健康等方面,持续系统、全面跟进评价学生的点滴进步和成长经历,该成果应邀在全国创新教育大会上进行展示。

    放权赋责,推进学科评价改革。自2014年开始,金水区明确由学校自主实施部分学科的学生学业综合评价,赋予学校评价职权。每学期初,公布区级下放测评职权的学科学段后,各学校依据课程学习内容和认知水平评价参照表、学业质量评价要求,制订上报本校评价方案,将“毕业生形象”融入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将学校的文化气质融入学生综合评价,树立健康绿色的评价取向。学生的品德养成、文明礼仪、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统一测试无法有效监测的德育指标,在放权赋责的学科评价体系中得以有效落实。

    区域交流,搭建展示评价平台。金水区搭建多元的课程建设成果展示交流平台,除品牌课程评比、课程建设交流研讨、校本课程设计大赛外,还每两年交替举办创客博览会和汉字大赛、教育艺术节和阳光体育节,既促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身能力、陶冶情操,又检验学校德育工作成效,更促进全区各校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强化师资建设,实现全员育人

    着力培养两支德育队伍。通过“双核心”项目、德育政教主任培训班等,持续提升德育主管领导和德育主任业务水平。探索实施班主任竞聘上岗制度和职级管理制度,促进班主任整体素质有效提升。

    充分发挥两个“名室”作用。持续强化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依托市、区两级名班主任工作室,通过导师引领、课题带动、研讨交流等方式,有效提升班主任工作能力。持续加强少先队名师工作室建设,多方式、多途径促进工作室科学建设、规范运行,全区现有少先队名师工作室6个,成员52人,辐射全区46所中小学。

    常态开展两个分享交流。坚持每年开展德育工作经验分享,根据不同学段确定不同主题,从不同角度展现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智慧结晶,共享教育智慧;坚持定期举办学校班主任建设专题汇报交流会,常态化开展班主任工作经验分享,不断提升全区班主任专业能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