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活则满盘皆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2-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生青奥会技术服务工作照

    王书旺在海外项目现场

    南信院青奥会学生技术服务团队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院校建设大事记

    骨干校建设的突破口在哪里?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从体制机制改革入手,对外开放办学,理顺合作机制,企业踊跃参与办学;对内改革管理体制,提升服务和合作的能力。3年的改革探索,学院的管理方式、师资结构、教学内容、教学生态等等都发生了根本变化,提升了学院的办学品牌和品质。

    2014年,是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收官之年。盘点三年的收获,让南信人为之骄傲的不止是那些明显上升的办学业绩,更有他们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上的成功突破。该院提出的校企共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思路,被写入江苏的高职质量年度报告,代表着全省的创新成果;该院首创的双师队伍“校企混编”建设模式,被省内诸多兄弟院校学习引用;该院多个校企合作成果,荣获国家级别和省级教学成果奖,并入选国家教育部门、省教育部门编选的案例集,在高职教育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对此,学院党委书记张旭翔深有感触:“骨干院校建设中,首要的是体制机制创新,因为它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是否能真正对接产业需求,关系着学院办学品质的根本提升;最难的也是体制机制创新,因为一谈到校企合作,就绕不开学校‘一头热’的普遍性难题!”为了能攻克难关,南信人拿出了一份“内外兼修”的建设蓝图:对外开放办学,关注企业的诉求,建立校企“互利共生”的合作机制,激发企业的积极性,吸引多方资源参与办学;对内深化改革,建立与校企合作新要求相适应的管理机制,提升服务和合作能力,保障合作的长效稳定。蓝图绘就,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南信人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探索出多条创新之路。

    1、与上游企业共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培训老师,培养学生。再为下游企业供应优秀学生。校企合作就是要——

    找到校企共赢的接点

    校企合作双赢,这个思路说起来简单,实现起来却问题多多。企业与学校,一个关注的是经济效益,一个寻求的是教育质量,追求的目标天生不一样,合作的对接点在哪里?既然要“互利共生”,就需要有能够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增值点。什么样的合作能产生足够的增值?面对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学院院长王钧铭带领团队,拿出了搞学术研究的劲儿,去剖析校企合作行为背后的逻辑。学院已有的成功的和不成功的合作案例,就是最好的剖析对象。最后,他们发现企业在“技术链”上所处的位置,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处于技术链上游的企业和下游的企业,他们参与校企合作的主要动力是不一样的,上游企业看重的是经济回报和市场拓展,下游企业看重的是优质毕业生供给。而我们院校,处于上下游企业之间,主要是用上游企业的技术,培养学生,供应给下游企业。”王院长分析说。不同的诉求,带来不同的合作。职业院校最常见的是与下游企业“面向就业”的合作,学校给企业优先提供毕业生,企业给以实训岗位、用人需求、生产设备方面的回报,更进一步的发展,就是订单培养,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定制,企业更为深入地参与人才培养工作。但是,订单培养受制于企业的规模,很少有企业需要长期的成建制的人才定制。与上游企业的合作,一般是“面向技术”的,学校帮助企业进行客户培训和技术服务,以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企业则提供给学校最新的产品、资料等技术资源,用于培养学生。这种合作的局限是,上游企业并非学校的用人单位,在学生就业方面起不了作用。

    不同的合作,各有利弊,那么有没有一种两全其美的模式呢?学院在信雅达IT企业培训园项目上得到了启发。信雅达培训园主要是与技术链上游的通信设备制造商——中兴通讯合作的,承担中兴通讯的客户培训,也面向行业提供技能鉴定等服务。为了支撑培训,中兴通讯投入了大量的设备和培训课程,还帮学院免费培训教师,从而大大提升了通信类专业群的实训条件、课程资源和师资队伍水平。同时,培训园的众多客户企业本来就是通信类专业群的对口用人单位,通过培训园的业务,他们与学院的联系愈加紧密。更为重要的是,专业教学使用的是与他们员工培训同样的资源,这使专业的学生真正做到了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轨,因此这些企业都愿意录用学院的毕业生,这又给专业提供了庞大而稳定的就业市场。信雅达的成功运作让学院“与技术链上游企业(Upstream firm)合作共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Platform),为技术链下游企业(Downstream firm)提供服务”的校企合作模式浮出水面,学院把这一模式简称为UPD 模式。如果说信雅达项目是UPD模式的无心插柳,那么其后的中认南信项目、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中心项目、物联网工程技术服务中心项目等等的建设,就是学院的有心栽花了。无论是合作企业的选择,还是合作平台的搭建、合作团队的组织、合作机制的建设,学院都是在UPD模式的指导下,去有意识地进行设计:合作企业优先选择技术链上游的领军企业或典型企业;合作平台要有项目或业务支撑,要能面向市场运营,具备自我造血能力,还能为专业提供生产性实训岗位;业务团队要由企业工程师和学院专业教师混编组建,按同一标准进行培训和管理,既承担平台业务,也承担专业教学;合作机制要体现校企“资源协同,利益共享”,让双方都能从中获得切实的收益,建立起牢固的利益纽带。虽然似乎校企合作的门槛高了,但是校企合作的成功率和稳定性明显提高,合作对于专业建设的支撑作用也得到保证,合作的道路反倒越走越宽。说到UPD模式的成功之道,王院长深有体会:“职业教育是与企业打交道最密切的教育,因此办职业教育,也需要有更多的市场意识和经营思维”。

    市场意识和经营思维,就是不固守一个模式,具体事情具体分析,能根据需求和条件的不同,灵活变通。UPD模式固然成功,但学院并没有机械地“一刀切”,什么都往这上面靠。原来订单班办得好的专业,依然保留和发挥优势,有的还更进一步开展校企“双主体”培养的合作,从招生到就业,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去。学院科技园里进驻了不少软件企业,那就把这些企业组织成相对独立的“南信软件园”,与软件类专业群整体对接,甚至连办公场所也放到软件学院的大楼里,营造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校企合作环境。光电子专业行业特殊,技术更新快,而且领先的技术都在国外,专业教师技术提升渠道不畅,那么就与合作企业——中电熊猫液晶技术有限公司共组“企业大学”,让工程师来主讲专业课,学院的老师做助教,跟着学习。总之,校企合作,法无定法,不能为了创新而刻意创新,对此王院长一再强调“不管什么模式,能让企业、学校都获益,能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合作,就是好的合作。” 

    2、学院的管理、教学、科研、人事、后勤等等都要服从和服务于校企共融的大局。凡是不利于校企合作的制度都可以改——

    提高与企业合作的能力

    在南信人看来,用机制创新激发出企业参与职教的热情,只是完成了校企合作工作的一半,优化自身内部管理机制,以适应校企合作带来的新形势、新需求,同样重要。在骨干建设方案中,学院从教学、科研、人事、后勤等方面提出了一整套的思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面对具体的问题,又进行了更为细化的改进。

    比如说校企混编师资团队的建设,校企人员在同一个团队里接受企业化的管理,按同一个标准进行考核和分配。管理和考核上还好办,分配上就碰到了校企不同薪资标准的问题了,而且不同的团队依托的基础不同,分配的机制也不同。面对这样的情况,学院的人事分配制度就做了调整,总的原则是鼓励教师进入混编团队锻炼,教师的基本收入由学校保障,同时支持教师在团队中多承担任务,多劳多得。有的老师进入团队后,收入甚至翻了一番。虽然在团队里比原来单纯教学辛苦多了,但技术能进步,收入有增加,老师们还是很愿意接受这种锻炼的。再比如说,学院的行政和后勤服务,都是按部门职责划分的。入驻学院的合作企业对情况不熟悉,办一件事常常要跑好多个部门,费时费力,影响企业的效率。针对这样的问题,学院设立了“一站式服务”窗口,企业碰到需要处理的问题,只要给校企合作处提交一张联系单,由校企合作处负责一揽子协调解决。企业的麻烦少了,合作的热情更高了。

    对于社会服务能力的建设,学院更是有着清醒的认识。企业愿不愿与你合作、愿意合作到多大的程度,有很大一部分的因素取决于学院自身的专业服务能力。有效的合作是建立在地位平等、能力均衡、优势互补基础上的,因此,要跟企业建立长效的合作,自己的科研水平、技术能力就要先提高,要让企业看到你的价值。对此学院首先从教师层面着手,大量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和海外进修,并通过各种政策倾斜,引导教师开展社会服务,三年来学院的科研到账经费、社会培训收入、专利申报数量都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此外,学院看到了江苏省有着160多万中小企业的巨大市场,先后建成了12个科技服务平台和9个社会培训平台,重点面向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培训。学院还通过南信科技园的建设,把全院的技术资源进行整合,以发挥合力,拓宽服务空间。各类平台业务的开展,既磨砺了教师的水平,也为专业建设带来了更多的企业伙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