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向着阳光生长
“进入达敏,是我孩子学习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我们家庭生活的转折点。”陈力华的妈妈说。
针对培智学校残障学生的特点,达敏学校校长刘佳芬说,学校提出了“以生活为中心”的分层教学改革方案:即重度残障学生要学会生活自理,中度残障学生要适应社会,轻度残障学生要自食其力。
陈力华的班主任何秋月回忆说,陈力华刚来的时候,不会穿衣服、不会穿鞋子,喜欢憋尿,常常尿裤子。还很挑食,只吃白米饭,任何菜都不吃。
针对陈力华的情况,当务之急就是帮他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为此,何秋月和其他教师一起有意识地训练他上厕所,教他自己穿衣服、穿鞋子,还编了一些口诀帮他记住穿衣穿鞋的步骤。为了帮助他克服挑食的毛病,还在同学之间开展比赛,相互鼓励把菜吃干净。
陈力华妈妈欣喜地告诉记者,上学后不久,陈力华就学会了自己穿衣、穿鞋和上厕所,也渐渐地不挑食了。后来学校里倡导光盘行动,陈力华不仅自己能做到,还在家里监督大家做到光盘,在他的带领下,现在家里浪费粮食的现象很少出现。
在陈力华入学的第一天,学校曾让家长写下心愿,陈力华的妈妈当时写下了“有一天孩子能和我说话”。
“只要能进行简单的交流就行。”陈力华妈妈说,当时陈力华只会说“爸爸”、“妈妈”几个简单的单词,不会完整地说一句话。
针对陈力华口齿不清的情况,学校为陈力华制定了“个别化教育计划”,鼓励他慢慢说,逐渐积累词汇量。
记者采访陈力华的时候,刚走进教室,陈力华就热情地向记者打招呼问好,告诉记者他在上美术课,正在为圣诞老人涂上颜色。
问他还喜欢上什么课,陈力华说语文,随即就从课桌拿出语文课本,大声地朗读了《珍贵的毛衣》一文,告诉记者课文中这件毛衣之所以特别珍贵是因为毛衣是奶奶亲手织的。
“以前我从来没想过这样的孩子会写字。”陈力华妈妈说,现在他已经认识了几百个汉字,更叫我开心的是他的汉字写得很工整。他还会做简单的加减法,也能进行简单的阅读。
说起陈力华的表现,何老师对他赞不绝口,学校每年举行特奥会,陈力华每次都是班级里拿奖最多的。他擅长打羽毛球、垒球,跑步,他还会背三字经、会唱歌,很自信、很勇敢。
记者了解到,达敏学校每年都会积极参加区级、市级乃至更高级别的活动,从不因为是培智学校而觉得事不关己、置之度外。学校自身也会举行特奥会、文艺表演、才艺展示等各项活动,鼓励每个孩子参加,从不落下一个孩子。
何老师告诉记者,陈力华还很乐于助人,学校的兴趣小组是走班式的,陈力华经常把同学送到上课的教室以后,自己再去上课;看到同学的红领巾掉了,陈力华会帮他们系好。
陈力华的妈妈告诉记者,陈力华的进步也体现在生活上,比之前懂事了很多。他会把好吃的菜夹给爸爸妈妈和妹妹吃,吃完饭还会收拾碗筷,帮妈妈洗碗;妈妈上夜班回来,陈力华会用微波炉把饭热好给妈妈吃;妈妈生病了还会倒热水给妈妈喝;有一次他在学校里学会了做三明治,就在家里做给大家吃。
“陈力华给家庭带来了很多很多欢乐。”陈力华的妈妈高兴地说。
课堂教学社区化是达敏学校的一大特色,学校倡导社区是课堂、生活是教材,公民似教师。学校所在社区和学校周边的超市、菜市场、宾馆、银行、医院、餐馆等资源都变成了教学课堂,每门课程都根据学生的社区生活需要来设置。每周二上午,全校所有的学生都会在教师的带领下来到社区进行校外现场教学活动,帮助孩子们融入社会。
陈力华的妈妈告诉记者,一直以来,达敏学校都在为特殊的孩子争取尊严和公平,还创建了职高班,帮助特殊孩子就业。这给特殊孩子的家庭带来了很大的希望,为很多家庭解决了后顾之忧。
说起孩子的未来,陈力华的妈妈说:“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陈力华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后,能读职高班,毕业后找一份工作,做个能自食其力,对社会有用的人。”
“肢体瘫痪,心灵不能瘫痪”
——王乐秋和她的“乐秋康复中心”
■本报记者 徐光明
2014年12月16日,记者步入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贤士一路52号的江西乐秋康复中心,看到有一面用许多张笑脸拼成的“微笑墙”,站在一旁的康复中心主任王乐秋笑着介绍:“他们都是咱康复中心的成员,虽然遭遇不幸,成为截瘫患者,但他们选择了坚强面对,用笑脸迎接每一天,这就是我经营康复中心最大的盈利。”
“肢体瘫痪,心灵不能瘫痪,让我们一起坚强。”这是王乐秋经常说的一句话。
王乐秋曾被医生断定为要终身与轮椅相伴的截瘫者。他凭着自己惊人的毅力,不但重新站起来,创造生命的奇迹,还创办了全国首家残疾人自己创办的截瘫康复中心,收治来自全国各地500多名截瘫病人。
1971年8月,王乐秋出生于浙江省温州乐清市翁垟镇高桥村一个农民家庭,17岁时加入电器营销大军,跟着姐姐、姐夫前往南昌做电器批发生意,开创自己美好的生活,并在当地结婚生子。
天有不测风云,一场意外事故改变了这一切。1993年7月,回家探亲的王乐秋不慎失足从家中四楼掉了下来,经全力抢救总算保住了性命,可下半身却瘫痪了。医生无奈地说,这种病在世界上都很少有成功治愈的例子,她将“终身瘫痪”。
王乐秋摔成重伤后,她母亲和姐姐在医院里衣不解带地照顾她。社会上一些好心人也纷纷到医院里看望她、安慰她。骨肉亲情和社会关爱给了王乐秋活下去的勇气。她立下誓言:“为了家人和社会上所有关爱我的人,我一定要从轮椅上站起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为了这个誓言,王乐秋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和汗水。轮椅上的王乐秋一边接受按摩一边坚持锻炼。无数次,王乐秋趁家人不在身边,偷偷坚持锻炼,常常摔得鼻青脸肿,可她从不气馁。
在康复过程中,王乐秋先后做了9次手术,被缝了180余针,在坚持功能锻炼的不懈努力当中,她终于以超常的毅力站立起来,而且还学会了骑自行车,开摩托车。她以超人的意志战胜了医学顽症——截瘫。
治疗截瘫的6年里,她结识了许多好医生,也认识了许多和她一样不幸的截瘫病人。自己该如何回报社会呢?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她的心里逐渐酝酿成熟:创办一家福利性质的“外伤性截瘫病人康复中心”,用自己的经验帮助更多的截瘫病人站起来。“站起来”后的王乐秋根据自身经历,萌发了创办一家截瘫康复中心的想法,希望能帮助和她一样遭遇不幸的朋友重新“站起来”。
她体验过截瘫病人那种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辛酸和痛苦,理解他们渴望康复、渴望健全,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的强烈愿望。“任何一种伤痛都没有截瘫痛苦,不能动不能翻身,漫长的恢复过程,需要耐心和爱心。”她决心用自己康复的成功经验为所有截瘫病人重圆站立行走的梦。“让我们一起坚强。”她靠书信,鼓励截瘫患者树立起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勇气,通过频繁的交往,与他们进行灵魂深处的交流,并把自己加强功能锻炼康复的经验点点滴滴传授给他们。
2000年,她倾其所有,用经商积累下来的60万元开办了全国首家民办的截瘫康复场所——江西乐秋截瘫康复中心。康复中心创办之初,对于一个没有任何这方面经验的王乐秋来说,确实吃了不少苦头。为了办好康复中心她付出了很多,曾遇到很多困难,家人的反对、人们的疑惑、工作中的挫折、行动的不便、身体上的伤痛,这一切都没有动摇她的决心。她每天坚持工作10多个小时,潜心钻研《临床脊髓病学》、《护理心理学》等医学康复理论知识,虚心向老医务工作者请教,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由于工作用房紧张,她坚持睡了10个月办公室,曾多次晕倒在工作岗位上。
王乐秋告诉记者:“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 肢体瘫痪,心灵不能瘫痪,让我们一起坚强。她选择了一条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人生道路,每一位截瘫病人的站立都是她收获的幸福。
王乐秋一边在康复中心工作,一边还做电器生意,她把做生意赚来的钱全部用在康复中心里。康复中心开办至今,先后接待了3000多名来自全国30多个省市的截瘫患者和家属,收治了500余名截瘫病友,对一般病人,该中心只收取药费、伙食费和护理费。对家境困难的病人,该中心完全成了福利医院,不但分文不收,病人出院后还寄去各种药物,累计为江西老区和贫困山区的病友减免数十万元费用。爱折腾的王乐秋还经常为中心成员组织活动,带他们外出旅游、帮他们操办婚礼等,将全部心血都奉献给了这个特殊的群体。
王乐秋的办公室里挂满了锦旗,几千封感谢信和求医信,表达出广大患者对王乐秋帮助他们战胜病魔、驱赶死神、重塑人生的感激之情。在这里,每一个截瘫病人的康复都是对她最好的奖赏……
王乐秋在致力于办好康复中心的同时,还十分热心地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先后在学校、工厂、企业、机关等单位做了30多场报告会,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如今拥有全国省市“三八红旗手”、江西省人大代表、南昌市政协委员、南昌市肢残人协会主席、南昌温州商会荣誉会长等众多头衔的王乐秋最看重的,依然是康复中心主任的身份。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