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学区建设:和谐无边界
相关链接
学区制改革
■本报实习生 李晓宇
“学区制”是中小学实行分片划区管理的一种制度。它于1978年起源于美国,后逐渐被其他各国效仿借鉴。改革开放后,学区制的概念被国内教育界广泛认知。上世纪90年代,成都、济南等地便开始学区制试点。2000年,深圳也紧随其后,推行学区制。然而,这时期的学区制仅处于初级阶段,推行的目的是为了片区内适龄儿童“有学上”。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落实,择校之风劲刮。在此背景下,学区制作为缓解择校热、促进教育均衡和公平的有效途径,开始被中央和各地教育部门重视,并试点推行。
河南郑州作为学区制模式探索的头牌,自2010年开始陆续摸索出“强校托管弱校”、“学区内学校互派师资统一教学资源共享捆绑考核”、“建立学区发展共同体”等平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的发展模式。2013年至2014年,是学区制改革蓬勃发展的时期。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相关政策的指引下,全国各地纷纷加快学区制改革的步伐。北京市教育资源丰富,各区实际情况有别,因此学区制模式各具特色,东城区的相关探索致力于建立一种校际联盟,实行“轮值主席制”,在深度联盟的两校间实行“大年级组联合教研”;在朝阳区和海淀区,学区主要作为一级教育管理机构,实行学区化管理,力推名校多址办学;门头沟区主要推行“城区山区学校捆绑发展”的模式。此外,陕西省西安市的“大学区制”、甘肃省兰州市的“行政区域整合”、河北省承德市的“城乡联合模式”、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优质+薄弱模式”以及湖北省武汉市的“师资交流”、山东省济南市的“无缝隙覆盖”、辽宁省沈阳市的“社区生源摸底”、天津市的“合理控制学区片区规模”等措施,都是学区制改革的有益探索。
尽管学区制之风吹遍大江南北,媒体报道此起彼伏,但是学区制改革之路仍步履维艰,问题重重。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认为:“从目前各地制定的方案来看,学区化管理有3个难点:一是学区划分难以均衡;二是学区职能难以界定;三是学区管理难以开放。”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认为,许多地区的官员在没有弄清“学区制”的情况下便立马推行,造成“名校托拉斯”、“管理机构重叠”等负面效果。改革本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李希贵对当前学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学区管理起步,逐渐逼近学区制”的建议,并认为学区管理应该把握好模块化管理和扁平化结构两个要素。对于学区化管理的难点,陶西平认为要想让人民满意,就要尊重人民的参与权,建立学校、社区、家长共同参加的学区管委会或者联席会议,听取学区发展汇报,讨论学区工作规划,组织社区群众和家长支持学校发展、担任学校的辅导员和志愿者等,使学区与社区、家长融为一体,当成为学区制体制建设的亮点。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