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籍随人动 经费随人走
同在一片蓝天下。
编者按
随迁子女异地就学是关乎民生的大事。要解决好这一难题,建立合理的各级政府经费分担机制是关键。
近日,从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传来消息,财政部将在今年启动随迁子女教育经费可携带机制的探索。这一新办法能否化解流入地政府的经费困局,让钱随人走,钱尽其用?听听专家、局长们怎么说。
浙江省宁波市教育局局长沈剑光:
流入地有了“解压阀”
从全国财政工作会议获悉,2015年财政部将以学籍信息管理为基础,探索建立教育经费可携带支持机制,化解随迁子女异地就学的经费困局。
这有利于进一步解决随迁子女异地就学问题,提高流入地政府教育财政统筹能力,提升随迁子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水平。
经费携带如何实现
宁波随迁子女入学具有学生规模较大、流入区县集中等特点,这在全国经济发达地区具有一定代表性。统计显示,宁波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人数为26.43万,其中初中5.26万,小学21.16万,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39.31%。在公办学校就读人数共21.49万,占总人数的81.31%,接纳人数为全浙江省之最。
此外,全市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学校共有119所,其中公办51所,民办68所。随迁子女就学对流入地城市的教育格局、经费、土地、校舍和师资等资源承载能力形成极大的挑战。
目前,中央财政主要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解决较好的省份给予适当奖励。教育经费可携带支持机制的建立,可以推进中央财政从“以奖代补”过渡为专项转移支付,从而建立随迁子女教育经费投入分担机制,有利于提高流入地政府解决随迁子女就学的积极性,有效破解随迁子女的教育经费困局。
从操作基础来看,浙江省是全国首批实施中小学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的试点省份,宁波也已经完成了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实现了“一人一籍,籍随人走”的随迁子女就学状况动态监管和全程跟踪,为教育经费可携带支持机制搭建了扎实的财务管理平台。
新增经费向谁倾斜
宁波通过建立和完善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机制,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用足、用好经费的经验。
2006年,宁波对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逐步免除了学杂费、借读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2007年,宁波开始实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当地适龄儿童共同成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环境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教师素质提升、外来务工人员助学行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规范管理五项行动计划,逐步建立起随迁子女学校设施设备和生均经费补助制度、考评奖励制度、教师工资和社会保险补助制度等。
通过实施五项行动计划,统一了各部门和社会各界配合、支持保障随迁子女入学的认识,为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各地公共教育体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宁波除了将中央补助资金用于接收随迁子女的学校补充公用经费外,还设立引导性专项奖励经费,积极扶持民办随迁子女学校改善办学条件,重点用于学校食堂升级改造、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化学校改造等方面,并向接收随迁子女较多、条件薄弱的城市学校倾斜,与学校规划布局相结合,集中资金解决最突出、最急需的问题。
从2007年起,宁波市本级财政性教育经费安排800万元设立了引导性专项奖励经费。这一举措强化了考核奖励作用,改善了民办随迁子女学校办学条件。2012年年底,宁波市119所随迁子女学校都通过“平安校园”达标评估。2014年年底,90所随迁子女学校通过浙江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评估。
如何保障机制运行
教育经费可携带支持机制的建立,需要汇集各地经验,完善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
完善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一人一籍,籍随人走,钱随人走”的随迁子女就学状况动态监管全覆盖和全程跟踪。
加大中央教育转移支付投入,建立健全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教育经费增长机制,逐年增加教育经费中央转移支付比例,保障中央教育转移经费稳定来源和逐年增长,有力解决流入地政府教育经费缺口问题,并逐年提升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加强流入地市级政府教育财政统筹,重点倾斜、集中投入,将经费用于急需投入的领域,并强化引导性专项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发挥引导性作用。
建立规范有序的教育经费审议拨款机制以及教育财政拨款的追踪问效、动态管理和公共监督机制,强化对教育专项经费的管理,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和透明度。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教育局副局长沈正元:
管好用好这笔经费
据相关部门统计,到2013年年底,全国流动人口为2.45亿。据预测,到2020年,这个数字将刷新为2.8亿,2030年将达到3.1亿。未来,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将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因此,建立和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尤为重要。
财政部将探索建立教育经费可携带支持机制,这是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的重要举措。但是从具体操作层面考虑,还有问题需要厘清。
钱谁出?这个钱应该是一个凑起来的“份子钱”,中央政府、流出地政府、流入地政府共同出资,为孩子办学。流出地政府不能“吃空饷”,应该转出一部分随迁子女教育经费,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流入地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流入地政府也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明确配套费用。流入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财政收入的增长离不开外来人员的贡献,其子女应该共享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中央政府也要设立适当的专项经费,给予一定的补助。
钱谁管?中央政府与流出地政府、流入地政府可以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流出地政府委托中央政府解决随迁子女入学问题。流入地政府则接受委托,向随迁子女提供教育公共服务。还需要建立一套标准,为随迁子女提供标准化的教育条件,如学制、教材内容、教育经费的使用都要有相关规定。中央政府要做好经费的统筹划拨和奖励工作,协调流出地、流入地关系,使两地由“推手”博弈转变为合作博弈。
钱该怎么用?有关部门需要制定相关的配套文件,进一步明确流出地和流入地政府的权、责、利,同时,需要建立专项督导机制,对各地各校科学使用携带经费的情况予以评估和监控。
钱怎么给,该给谁,也是一个问题。钱如何给的问题比较好解决,可以依据全国统一联网的学籍系统,以教育券的形式操作。凡是从流出地转到流入地的学生,只要在学籍管理网上操作,便可产生虚拟的教育券。信息由中央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汇总统计,然后协调两地进行经费的收缴划拨。因为随迁子女流动性很强,中途转学的比例很大,建议以学年度结算。至于给谁的问题,主要是要明确经费给哪一类学校。公办学校能享受这笔补贴,民办学校也应该同样享受补贴。
还要处理好可能产生的两个问题,就是择校和空巢。择校也是一种迁移,但是与随迁子女入学不一样,不是基本保障问题。所以要明确在一定范围,尤其是同一个县(区)内的移动不应该纳入随迁携带范围。这样既减轻流入地压力,也避免流出地中小学成为“空巢”,造成教育资源浪费。
重庆市江北区教育委员会主任马培高:
教育问题的社会解法
以学籍信息管理为基础,探索建立教育经费可携带管理办法,可以从根本上建立起外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经费筹措保障机制,大大减轻流入地政府的财政负担,提高地方政府保证外来人员子女正常入学的积极性。这一尝试值得期待。
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制度机制的健全,人口流动的现象会更加频繁,随迁子女异地就学的数量也会日益增加,由此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资源问题——区域性资源承载力不够
一般情况,越是发达的地区,越是发展好的区域,人员就越会向这些地方集中,这就导致部分地区教育资源承载压力增大,出现校舍生均占地面积严重不达标、师生比失衡、教师工作量急剧增加的状况。
截至2014年,重庆江北区开放了34所公办中小学作为外来人员(含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定点学校,占全区公办校的70%。作为都市核心区,江北区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较快,具有一定地域优势和居住吸引力,外来人员子女入学需求急速增长,教育资源紧缺的问题日益突出。全区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共有学生54750名,其中随迁子女27913名,占了50.98%。截至2013年,全区小学和初中学校整体上接纳能力已经饱和。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