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游戏现场 与幼儿心灵辉映
教师游戏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倾听来自幼儿心底的声音,陶醉在幼儿游戏里,接受幼儿游戏对教师的改变,才能不断提升游戏素养。
■余琳
游戏是幼儿成长的基本方式。幼儿教师应善于研读游戏现场,在游戏中解读幼儿,与幼儿心灵辉映,优化游戏的成长功能。教师游戏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倾听来自幼儿心底的声音,陶醉在幼儿游戏里,接受幼儿游戏对教师的改变,才能不断提升游戏素养。
倾听游戏现场,回应幼儿内心的呼唤
反思我园教师保教工作中游戏素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教师游戏儿童”走向“儿童在游戏”。过去,在充分保证了游戏时间后,首先出现的问题是:幼儿不知道玩什么,有材料也玩不起来。我们对游戏现场进行了反复研读,发现游戏材料都是按教师主观意愿准备的,没有关照幼儿的喜好和需要,儿童在这样的环境中,只能“有什么就玩什么”。此时的游戏是“教师游戏儿童”,而不是“儿童在游戏”。
于是,我们开始在班级创建多样化的游戏区角,并投放了大量游戏材料,孩子们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游戏也就逐步有了样子和味道。儿童游戏起来了,教师的游戏素养得到了第一次提升。
第二阶段:在丰富多样的游戏中舒展幼儿心灵。幼儿虽然游戏起来了,但我们时常还会听到这样的声音:“唉,玩得不过瘾。”于是,我们再次研读游戏现场,发现孩子们的游戏多为规则游戏,游戏材料结构性较高,孩子们无法在游戏中充分选择和自由创造。
基于此,我们开始对班级区角进行大改造,增加自主度更高的区角,重拾中国传统游戏,自创园本特色游戏,游戏种类极大地丰富起来,满足了幼儿的心灵需求,激发了幼儿游戏的兴趣。“一物多玩”、“想象替代”、“合作分享”、“自主建构”等游戏品质得以实现,教师在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玩耍形式”中,使自己的游戏素养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第三阶段:在回应幼儿游戏需要中引导幼儿发展。丰富的游戏让幼儿表现出快乐、多样的玩耍状态,可是,在欣喜之余,我们却听到了这样的声音:“唉,没有我特别想玩的游戏。”这一声音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为什么在如此丰富的游戏中,还是没有孩子特别喜欢玩的游戏呢?我们又一次研读儿童游戏现场,发现教师预设的游戏与儿童的真实需要之间有一定差距,我们还需进一步读懂和考虑“儿童需要”。
为此,教师们通过对幼儿游戏的大量观察、记录和研讨,来解读儿童的游戏行为;通过倾听游戏现场儿童间的对话,来发现儿童的兴趣和游戏需要;在追随儿童游戏需要的过程中,回应幼儿内心的呼唤,实现教师游戏素养的又一次提升。
读懂幼儿需要,在“发现”中引导“发展”
首先,读懂游戏现场的幼儿需要,是心灵辉映的基础。一次户外活动中,孩子们高兴地玩起了“踩影子”游戏,苗苗没参加,而是对着自己的影子做各种表情,一会儿撅嘴巴、一会儿笑嘻嘻、一会儿叉着腰做出生气的样子……教师懂了,苗苗的影子是有表情的。教师找来粉笔画了喜、怒、哀、乐四个表情的影子。苗苗发现后,冲着教师开心地笑了笑,便向同伴高呼:“影子有表情喽!”许多孩子加入到影子表情游戏中,后来又加入各种身体动作,就这样兴致勃勃地玩了一个下午。
幼儿教师在游戏现场读懂了幼儿的“临时性”需要,并通过对孩子内心需求的专业解读,走进孩子内心,辉映孩子心灵,生发了新游戏,丰富了孩子们的情感体验与对表情的感受。
其次,支持层级递进的幼儿游戏,是心灵辉映的核心。大(3)班教师们发现,男孩子们总是抓紧一切时间聚在一起玩陀螺。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思考,购买的陀螺不足以支持孩子们的创造性发展,于是我们便在班级投放了与陀螺相似的塑料拼插,孩子们开始自制陀螺开展竞赛,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了激发,制作方式和玩法也不断升级。教师们又将相似度较高的材料收起来,投放了许多相似度较低的结构材料,挑战激发了孩子们制造更高水平的陀螺,最后尝试用一切材料支持自己的“陀螺游戏”。一年后,孩子们修建出了极具创意的“陀螺立交桥”。
幼儿成长的线索往往隐藏在层级递进的游戏中。为什么孩子对陀螺游戏百玩不厌,不断发展、创造?这是因为教师与幼儿心灵相通,能够从幼儿行为中敏锐捕捉其兴趣并积极给予支持,满足了孩子们自我发展的游戏愿望,通过越来越有挑战性的材料实现经验迁移、游戏升级,促进了幼儿的不断超越。
再其次,在“发现”中引导“发展”,是心灵辉映的关键。解读和支持幼儿的过程,既是发现幼儿需要、困惑与“瓶颈”的过程,也是教师以多种方式适时引导和帮助幼儿在不断升级的游戏中丰富心灵、提升自我的过程。
大(1)班的孩子们,总是对自己搭建的立交桥不满意。聆听了孩子们的讨论后,教师发现他们并未看出做桥墩的奶粉桶忽高忽低。于是教师参与了游戏,试图让车在桥上滑行,这一举动引发了孩子们的仔细观察,很快发现“我们的立交桥高低有点乱”,并对立交桥进行改造,实现了小车的顺利滑行。但教师发现,孩子们搭建的立交桥没有层次,于是就在建筑区张贴了立交桥结构图。受图片启发,孩子们开始尝试搭建双层立交桥,却几次都未成功。教师仔细一看,原来是作为桥墩的材料太过单一,于是就通过课程活动与孩子们一起制作了高低错落的立柱。经过近一月的尝试和调整,一座纵横交错的立交桥终于搭成了。
在这一游戏中,教师“教”的行为犹如一个支架,不留痕迹地推动了游戏的发展。孩子们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掌握了搭建的对称、平衡、旋转、交替等经验,丰富了心灵,启迪了智慧。
(作者系四川省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园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