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需要更多行动者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5-03-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朱四倍

    柴静自费拍摄的一部环保纪录片《穹顶之下》通过网络播映后,引起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一天之内,几大互联网网站点播下载量加在一起已近上亿次,在手机上,该影片被反复“刷屏”。(新华网3月2日)

    有评论说,作为一个“艺术硕士”,柴静是怎样科学缜密地解释“什么是雾霾及其形成和解决出路”的,似乎更是一个与理工科人才相关的问题,却偏偏有文科背景的柴静来回答了,会不会有人觉得尴尬呢?

    其实,尴尬不尴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话题:“理工男”的行动力为啥比不上柴静这个“文科女”。这是一个有点玩笑的结论,我们没有证据作出一个实证性的结论。但这件事的价值在于,启发我们反思教育在人的价值观和情怀培养方面是否做得到位。正如有人说的,这个社会不仅需要冷冰冰的“百科”、“知道”、“知乎”这些所谓的知识,更需要担当,需要人物情怀和人性的光辉。

    显然,柴静是一个行动者,那她行动的力量和支撑来源于哪里?仅仅是因为“孩子还没出生就病了”吗?如果由此得出仅仅是一个母亲为了孩子而作出的行动,在笔者看来,有失浅薄,也难以打动公众和引发关注。深层次的原因是,柴静之所以成为勇敢的行动者,在于其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公共事物、公共问题的关心,是个体对社会的担当和人文情怀的体现,远远超出了母爱,超越了一己之私的范畴。

    那么,要消解有文科背景而非理工科背景的人才来直面雾霾的尴尬,对我们来说,就要改变那种与实践脱节、过于强调理论教育、知识传授和学术训练的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要涵养理工科学生的道德情操、行动能力和关注民生问题、社会问题的情怀。更何况,当下各个学科已经走上融汇的时代,环境问题、食品安全等诸多社会问题都迫切需要人文精神的引领。

    爱因斯坦说过:“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简单的才智成就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沿着这样的逻辑,可以说,唯有注重责任担当和伦理、人文情怀的教育、引导,才可能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觉服务社会的意识,进而才能使个体拥有行动的勇气和关注社会问题的力量。

    也就是说,大学不能忽视对社会关怀和人文价值的追求,不能忽视对学生价值观、道德、情操的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对学生而言,不仅要有技能知识,更要拥有分析、批判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有责任担当的情怀和行动的果敢。大学的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教育者思考的基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应认识到,社会和公众对大学的认识和褒贬,在一定意义上与大学发表了多少论文,获得多少大奖,甚至在国际上的排名关联不大,而是看大学能否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能否培养出维护公共利益和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的人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大学需要培养更多有行动能力的“文科女”、“理工男”,方不辜负时代的期待。

    (作者系中国教育报刊社签约评论员、信阳师范学院宣传部副部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