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教育质量向上的空间
■本报记者 赵秀红 实习生 陈少远
“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这是李克强总理3月5日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有关教育部分提纲挈领的一句话。
教育公平是保障“有学上”,而教育质量是保障“上好学”。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必然要提升教育质量。
重视教育质量提升,并非始自今天,但把教育质量提到如此高的地位,意味着教育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近年来,在提升教育质量的道路上,国家攻坚克难,重视制度建设,注重统筹谋划,努力提升教育改革的含金量,让人民对教育有更高的“获得感”。细数教育质量提升的一件件、一桩桩,让我们对新的征程充满信心和期待。
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建立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政工作——
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
“当看到《幸福阳光》时,我被深深震撼了,灵魂深处那种爱的能力、奉献的能力、寻找幸福的能力被点燃、被唤醒了。”河北大学学生刘森感慨道。《幸福阳光》是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柴素芳和团队,根据“善行河北”典型人物高淑珍的善行义举创作的微电影,它引导大学生将个人梦与中国梦、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有机融合。这个将微电影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创意如星火燎原,该校师生们已经创作了370部微电影,其生活化、艺术化的教学手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接地气。
教育质量的提升,最终落到人才的质量上。立德树人,始终是教育第一位的要求。可是,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春雨润万物一样,细化、实化、具体化,转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呢?这是个需要智慧应对的挑战。
教育部去年3月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三大工作目标、五大统筹任务、十大改革举措,从各个学习阶段推动深化课程改革,强调立德树人。教育部将加强对课程实施状况的督导,将其纳入学校督导评估范畴。
“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改革从总体上看,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实践证明,单项的、局部的改革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的问题,因此,必须统筹推进各项改革。”教育部有关人士说。
近年来,一些青少年对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感不强,这让很多人担忧。2014年,教育部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次概括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育部、国家语委实施了“中华经典资源库”建设重大公益性项目。2014年12月,“中华经典资源库”一期项目成果发布。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杂音颇多,其所面对的困难局面和复杂环境前所未有。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并指出,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
创新总是来自基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很多高校根据本校实际,结合新一代青年学生的身心特点,走出了有自己特色的路子,使得这项铸魂工程落地、入心。比如,安徽理工大学等6所大学成立“淮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城联盟”,走出结对帮扶、双向互动的小范围,实现同城联动,具有可操作性和创新性。
德,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第一个关口,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这既为教育培养学生指明了方向,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青少年的基本遵循,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任重道远。
破解农村教师编制难题,发布中小学校长教师专业标准,
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队伍建设,抓住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点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十八大报告将教师队伍建设列为要项。在提升教育质量的大棋局中,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隘,也是窄门,“一着棋活,满盘皆活”。
“农村教师待遇低,人才流失严重,农村教育质量低,因此形成恶性循环”,有人如此解释农村教育之殇。2014年底,教育部、中央编办、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通知》从“痛处”着力,缓解农村教育的转型“阵痛”。县镇、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统一到城市标准,并对农村边远地区适当倾斜。在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增减平衡的部署下,重点针对教师编制标准偏向城市和城乡严重倒挂的突出缺陷。解开城乡教师待遇差距的紧箍咒,是促进农村教师潜心教书育人的一剂强心针。
2014年《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的出台,回应了北京市丰台二中副校长陈维贤的担忧。“社会的浮躁风气对教师的影响太大了”,暑假回老家他目睹了基层教师之种种怪状:私下办班者众,月入数万元,而他兢兢业业、恪守师德却被视为异类。这份为师德禁行行为画出“红线”的文件,明确了中小学教师不可触犯的师德禁行行为和相应处理程序,并建立行之有效的师德投诉、举报平台,为处理严重违反师德的教师提供了依据。从以往单纯惩治式的“师德一票否决”,到内容详尽、力重千钧的处理办法,大大小小的师德“死角”都将接受阳光检验。
“极少数高校教师育人意识淡薄,学风浮躁,甚至学术不端,言行失范、道德败坏”,顾明远认为这样的“一小撮人”严重损害了高校教师的社会形象和职业声誉。第30个教师节前夕,《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发布,提出了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激励、惩处相结合的六条举措,画出了对高校教师具有警示教育意义的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教师资格和师德的进一步挂钩,为高校教师鸣响了“警钟”。
一名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在听完上海交大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友声,中科院院士钟万勰的课后写下感受:“两位院士的讲课翔实而又生动,特别是他们以80岁的高龄仍孜孜不倦给学生上课,着实让人感动。”在构建国家、地方、高校三级“本科教学工程”体系的培养模式改革中,大师、院士、资深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现象很普遍。最优秀教师为本科一年级学生上课、倡导知名教授开设新生研讨课等举措不绝,为本科生提供最优质的教育资源,高校教师在为中华民族的“梦之队”兑现种种关于教育质量的承诺。
中小学教育质量有了“绿色”指标,
逐步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
科学评价,定标准建体系促学生健康成长
提高质量首先要有标准,没有标准就无法衡量质量的高低。
完善的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对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2014年2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出台《深化教育督导改革转变教育管理方式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并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实际需要,开展教育质量监测工作。
两个同样获得90分的学生,哪个学得更有效?哪个付出的代价和成本更大?若在以前,像上海卢湾区瞿溪路小学校长孙鸣军这样的一线教师,可能经常要遭遇要用数字给学生“概而论之”的尴尬,而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行后,一套全新的“绿色评价”体系给教育质量评价这个难题开出了“药方”。
2013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并推出配套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被用以综合考查学生发展状况,扭转了此前在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上以分数论英雄、以升学率评优劣的“傲慢与偏见”。上海市等30个地区作为改革实验区,开始启用这套全新的“绿色评价”体系为义务教育定期“健康体检”,在“教学、检测、分析”中改进教学。
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改革试点较早的上海市静安区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教育价值认同:单一的学业成就不能全部衡量一所学校在对改变学生内心世界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在教育质量评价起步较晚、专业力量不足、实践经验较少的背景下,国家致力于通过在各级各类教育上建立科学的“标准”和“评价”,逐渐将一种以“育人”为落点的教育质量观推而广之。
2013年10月14日,教育部首次发起全国所有公办高校开展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发布工作,并鼓励民办高校参与。各高校都应主动、自觉地让社会了解和监督。要完善质量报告的内容和发布方式,既要有共同的基本要求,也要允许各高校结合实际体现自身特色。
多元、科学地测评学业成就、教学成就,才能激励教育在“质量”上向纵深推进,这是教育标准和评价这根“指挥棒”的一层含义,而其另一层重要原则在于完善标准体系,逐渐实现对各级各类教育的覆盖。
在教育质量标准的建设上,多个领域实现了“填白”的突破。2013年公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提出具体实施要求,2014年4月30日,教育部公布了首批涉及14个专业类的95个《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填补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领域的空白。2013年1月8日印发的《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让幼儿园教师配备有了国家标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