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思教育
张志勇: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
周洪宇: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副会长
徐玖平: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校长助理、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终身院士
黄艳:全国人大代表、安阳一中校长
今天,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发展转型期,教育承担着新任务,面临新挑战。那么,今天的教育具有什么样的新特征?该如何促进公众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如何进一步增强公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本期教育科学版特约“两会”代表、委员谈谈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编者
把握中国教育发展阶段“新常态”
■张志勇
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教育工作做出部署。贯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的教育部署,需要深刻把握中国教育发展阶段的新特征和“新常态”。
我国教育正在转型
我国经济社会目前正处于发展转型期,与此相应,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究竟进入了什么样的新阶段,具有什么样的新特征?
在生存型教育阶段,人们追求的是“有学上”。经过36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教育机会不断扩大,初步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教育机会不足问题。
发展型教育是要为每个孩子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这才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永恒的主题。
当前,伴随着城镇化进程,我国教育资源配置空间布局正处于重大调整过程中,逐步从农村教育为主转向以城镇教育为主。
这意味着我国教育文明形态必然面临着从传统农业文明阶段教育向现代工业文明阶段和后工业文明阶段教育转型的巨大挑战。应对这一挑战,需要尽快完成从知识本位的传统教育向能力本位的现代教育转型,并进一步适应后工业社会的挑战,加快从能力本位教育向个性本位教育转型。
我国现代化具有第一次现代化与第二次现代化叠加的特征,既有先发现代化国家的特点,又具有先发国家后工业化社会的特征。这意味着,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尽快从培养目标定位的同质化、资源配置的统一化,向培养目标定位的个性化、资源配置的个别化转型,教育资源配置方式面临日益紧迫的重大挑战。
随着在线教育、翻转课堂、微课程等以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为支撑的新教育模式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大量运用,以及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在教育评价与管理中的运用,一种新的教育形态——智能教育正在向我们走来。说到底,智能教育是要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武装教育,最大限度提高整个教育的智能化水平。
教育资源配置长期处于短缺状态
我国教育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教育资源配置将长期处于短缺状态,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进一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
教育投入将长期处于短缺状态。我国在教育投入方面面临两大挑战,一是教育发展阶段转型的挑战,发展型教育、个性化教育对教育资源配置的数量、质量、品质要求更高;二是教育资源配置空间格局的大调整,城镇教育资源建设成本远远高于农村学校建设,导致新建学校和教育设施配套对教育投入的需求将长期居高不下。现在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刚刚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远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教育投入强度。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为切实把教育事业办好,我们要保证投入,花好每一分钱”,体现出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决心。
教育人力资源总量将长期处于短缺状态。发展型教育和个性化教育对教师资源配置提出相应要求,我国将长期面临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挑战。部分教育发达国家中小学平均班额已降到24人以下,而我国中小学学生班额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如果按照这个标准简单推算,我国教师队伍总量上要比现在缺一倍以上。这是巨大的人力资源需求,同时,又会创造出大量知识服务业就业岗位。
优秀教育人才将长期处于短缺状态。这是一个呼唤成千上万教育家的时代,又是一个因为功利主义教育盛行而导致教育家极其匮乏的时代。优秀教育局长、优秀中小学校长和优秀中小学教师在一个较长历史阶段将会成为极其短缺的资源。
教育技术创新将长期处于短缺状态。教育的智能化水平不仅决定着国家教育的现代化水平,更决定着我国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力。加快现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研发与应用,不仅将成为我国新技术革命的重要领域,教育智能服务产业也必将成为我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高技术产业。
遵循历史规律优先发展教育
教育强,则国家强。
当代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光辉前景,深切呼唤教育为其培养具有现代素养、国际视野和传统文化血脉的新一代国民,迫切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拔尖创新人才。
各级党委政府、教育战线必须深刻把握中国教育发展阶段的新特征,遵循教育发展的历史规律,全面贯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
形象表达中国教育发展轨迹
——建立国家教育博物馆刻不容缓
■周洪宇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博物馆事业也蓬勃发展,成为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目前,全国博物馆总数已经达到了4065家,10年间增长一倍多。尽管各类教育博物馆不断涌现,但普遍存在规模小、层次低、经费缺、门类杂、功能少、影响弱等问题,而综合性的国家级教育博物馆一直都是空白。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建立国家教育博物馆是扩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精神的体现,是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
承担重要历史使命
建立国家教育博物馆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文化发展系列讲话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力体现。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教育作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着关键作用。教育博物馆属于专题博物馆,为教育界提供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变革的具体画面。
建设国家教育博物馆可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促进公众综合素养的提升,更好满足庞大教育群体的公共服务需求。同时也有助于公众增强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感受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显著成就,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突出教育优先发展
强国必先强教,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的人才,建设一流的国家。
我国有着悠久的教育历史,珍贵的教育遗产和教育文物资源,如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有教无类”,体现了普及教育、追求教育大众化、平等化的理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培养创新人才是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保障,这需要充分发掘传统教育内涵,以促进现代教育发展。因此,建立国家教育博物馆符合新形势下广大社会成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的迫切愿望,也是体现以人为本、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时代标志,可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营造良好氛围。
科学继承教育历史遗产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一部中国教育史,折射出中华文明五千年发展史,是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古代官学、私学、书院、科举都有众多教育文物遗留;近代新式学校和数次留学热潮也有众多教育文物;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教育方针政策的形成有大量档案见证;新中国成立后,现代教育的探索发展有众多教育文物亟待整理与保护;教育家、思想家、文化名人的教育珍藏有待系统管理与应用;大量分散在各地的名校、老校的教育文物与教育史料,需得到保护利用;各民族地区与革命老区的特色教育文物、教育档案需要征集与保护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