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建设应更新“技术观”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5-03-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吴仁华

    当下,中国高等教育界的一个热点话题是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然而,在众多的讨论与研究中,由于对“技术”这一最基本的概念未能清晰界定或科学表述,导致边界模糊、众说纷纭,从而引起混乱。因此,要切实推动应用技术类型高等教育发展,必须先厘清“技术”内涵并取得一定的共识。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1977年版的《供发展中国家使用的许可证贸易手册》中给技术下的定义是:“技术是制造一种产品的系统知识,所采用的一种工艺或提供的一项服务,不论这种知识是否反映在一项发明、一项外形设计、一项实用新型或者一种植物新品种,或者反映在技术情报或技能中,或者反映在专家为设计、安装、开办或维修一个工厂,或为管理一个工商业企业或其活动而提供的服务或协助等方面。”这是迄今为止国际上给技术所下的最为全面和完整的定义,应当是确定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目标较为适用的“技术”内涵。一般来讲,工程较多的焦点在实际经验上,科学较多的焦点在理论和纯研究上,而技术则介于两者之间。但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使得三者之间更加相互渗透与融合。正是由于技术的复杂性,现实中讨论与研究应用技术大学发展时就出现了以下值得注意的对“技术”不正确或不恰当的理解:

    一是“笼统”技术观。突出表现为不对技术进行适当科学分类,没有较清晰的界线,因而分不清高职院校培养的技术人才、本科阶段培养的技术人才与研究生阶段培养的技术人才的差别,或者说分不清研究型大学培养的技术人才与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的技术人才的差别,统而论之,泛而谈之,混淆不同层次、不同水平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与途径。这极大地影响应用技术本科办学定位的确立。另外,从产业发展看,技术也有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具体技术之分,等等。不同发展水平及特征的新建本科院校就因为这方面没有清晰界定,而不能很好确定符合自己实际的具体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二是“线性”技术观。突出表现为将技术提升过程作为一种线性发展过程,或是将技术提高过程作为一个量变过程,忽视了相当多的技术所依据的基础理论知识处于不同层面,忽视了掌握较高深技术的专业人才所需要的综合素质处于不同层面。不是每种技术都可以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后,到高等职业学校去继续学习,再到本科院校本科阶段去学习。简单的技术,可以就在中职或高职教育中来解决,不必通过本科阶段来训练。同时,高深技术如航天技术,则非有深厚理论知识与多学科团队合作不可。因而,技术与职业教育体系不能纯直线式地构建,也不是可以直线式到达“顶端”。

    三是“孤立”技术观。突出表现为不了解当代技术发展与科学、工程等紧密相联,尤其是不了解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使得技术发展需要更多学科及更多知识集成作为支撑,忽视技术的复杂程度不同从而对于技术的学习与掌握需要不同程度的知识与技术的复合。在信息化的推动下,随着工程的大型化、复杂化、智能化,技术之间的关联度明显增强。但是,现实中不少高校常常是孤立发展专业,缺乏着眼于产业发展与行业特色确立科学的专业发展观,造成专业之间联系不紧密、专业之间的合作不充分,不能形成产业性或行业性的技术优势。

    四是“卑微”技术观。突出表现为相当部分高校的领导仍然认识不到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依然将培养学术型人才作为所有大学的主要任务,认为培养应用技术人才低人一等,因而,出现了对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歧视。一些出身知名大学的教育人士,尤其是不少来自于具有博士学位授权资格高校的新建本科院校领导,对于当代应用技术人才的特征与要求缺乏深入了解,还是以老眼光、老思维来看待技术人才与其培养方式。

    (作者系福建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