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学生培养成“套中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5-03-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杨国营

    最近哪两所高校最火?非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莫属。上周,当武大以“赏樱”这一招牌动作在各大媒体上出尽风头之际,不料却被人大的“8天春假”轻松抢去头条。

    樱花与春假,在这个春意盎然的时节成了无数学生羡慕、嫉妒的对象,武大、人大一时成了学生们口中“别人的学校”。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又是“别人的学校”?如果说移植武大的樱花受气候、土壤、水分等客观条件所限,其他高校盲目效颦可能会遭遇水土不服,为何人大春假已持续多年,仍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这会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安排,也不利于学生安心学习”,这话恐怕道出了很多高校管理者的心声。在他们看来,学生——无论是大学生还是中小学生——最核心甚至唯一的任务就是学习,整天想着放假、赏樱,就是不思进取,不务正业。

    而近期教育界热议的校园足球话题,同样暴露出类似的问题。对于“学生球踢得好,中高考能加分吗?”这个很多家长关心的问题,广州一位副市长日前明确表示不赞成,“发展校园足球,不能太功利”。这个答复想必让很多家长和校长失望。按照一些人的逻辑,学生参加各种活动的核心目的就是为了出成绩、考名校。如果中高考不能加分,那么搞校园足球还有什么意义呢?

    据媒体报道,日前还有学生家长向中国足协的负责人发问:“我的孩子对足球没兴趣怎么办?”诚然,不是每个孩子都喜欢足球,但如果就此认为这种观点有道理,那就太不了解家长的真实心理了。到底是孩子对足球没兴趣还是家长对足球没兴趣,抑或家长不想让孩子对足球有兴趣?当孩子们天天被摁在教室里学习,当他们在周末和节假日被安排参加各种培训班的时候,他们有兴趣吗?

    校园足球的推行,给了孩子们一个走出教室的机会,让他们可以释放压力,强身健体。尽管通常一周只安排一两节课的时间,但在一些家长和校长眼中,这又是在“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每天锻炼一小时近年来在不少学校没能落实,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功利思维在作祟。

    一些学生家长对校园足球态度消极,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怕孩子受伤。对学校和教师而言,学生人身安全的确是最让他们头疼的问题。上周就有媒体报道了个别家长“过度维权”的事件,比如一位学生在校内摔倒骨折,从医药费、营养费、整容费到家长误工费、精神损失费,索赔竟达几万元。要让青少年顺利参加包括足球在内的体育锻炼以及各类社会实践,必须解除学校的后顾之忧。笔者认为,通过校园安全立法,明确校园安全事故中各方的责任,改变学校需要承担无限责任的现状,是当务之急。

    契诃夫在短篇名作《套中人》中塑造了中学教师别里科夫这一经典文学形象:他在晴天也穿着雨鞋,带着雨伞出门,习惯于把一切日常用具装在套子里。“套中人”也因此成为那些胆小怕事、因循守旧、害怕新事物人士的代名词。细细想来,尽管国度、时代不同,但一些教育管理者、教师、家长不也具备“套中人”的一些典型特征吗?更为可怕的是,他们正在试图把校园里的学生们也培养成“套中人”。

    樱花难移植,春假可复制。人大放春假是为了让学生走出校园,更多参与社会实践;推广校园足球是为了让学生走出教室,培养运动习惯。在让学生摆脱单纯的知识学习这一点上,二者可谓殊途同归。笔者希望更多的教育管理者突破传统思维,不要一心想着把学生摁在教室里。知识传授并非教育的全部,教室之外也有教育。而让学生在教室之外的广阔天地获得生存发展的能力,才是教育的价值所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