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大协同创新盘活产学研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5-04-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讯(记者 杨国营)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副院长耿保友最近很兴奋,学院与奇瑞汽车协同创新开展的一项新能源汽车科技攻关项目,历经4年,日前终于取得重要突破。

    耿保友告诉记者,以前学院虽然和奇瑞也有交流,但大多停留在学生实习等浅层面。后来,奇瑞致力于发展新能源汽车,车载电池是必须攻克的难题,化学与材料学院恰好在这一领域拥有人才和技术优势。在学校的主持下,双方签署了协同创新协议,学院负责科研攻关,企业负责中试,中试过程中,学院为企业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

    近年来,安徽师大按照“校内培养,校外联合,整合资源,凝练特色,提升品质”的思路,搞好协同创新,在人才培养、科技应用服务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2009年至今,学校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达283项,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项目8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73件,与政企签订协议400余项,承担各类服务项目超过2000项。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命脉,高校恰好可以在其中发挥科研优势。”安徽师大校长王伦说,学校协同创新工作立足于服务区域社会发展,重点围绕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做文章。

    在协同创新工作中,安徽师大没有忘记自身的师范特色。全省省级示范性高中教师队伍中,安徽师大毕业生占32.6%;全省特级教师和省级教坛新星,学校毕业生分别占52.5%和47.8%。安徽师大着重与自身“师范”特色相结合,成立省内高校文科重点研究基地——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成功申报了校级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努力造就教育名师和优秀教育家。

    王伦介绍,学校去年新筹建了安徽省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切实加强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高校之间的协同,真正实现“以需促协”、“以协促创”的发展要求;注重把握和研究安徽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充分体现协同创新中心积极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定位,做到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并重。

    在安徽师大,协同创新并非教授、博导的“专利”,本科生也可参与。这得益于近几年学校在多个学院推进的“本科生进实验室”计划。

    为激发本科生进实验室的积极性,学校规定,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后,可以和导师及导师的研究生一起发表科研论文、申报并获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如果协助导师所做的项目或课题顺利结题,学生可以得到2个学分。安徽师大科研处处长陆林告诉记者,目前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都以各种形式进入实验室。

    几年下来,效果超出学校预期。近3年,本科生主持完成了一系列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创新创业项目,获得多项创新大赛奖项。据陆林介绍,在校进过实验室的本科生毕业去向大多不错,不少人被保送国内外知名院校的研究生,有的进入国内外名企工作。

    安徽师大党委书记顾家山表示,通过协同创新这个抓手,产学研用被全面激活,高校服务社会、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三大职能实现了良性互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和科技支撑。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