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科学家在2003年成功地完成了人类基因组的解读工作,截至目前,已经积累了许多不同品种生物的基因组数据。通过比较这些不同物种的基因组,科学家知道-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现代文阅读/2019-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科学家在2003年成功地完成了人类基因组的解读工作,截至目前,已经积累了许多不同品种生物的基因组数据。通过比较这些不同物种的基因组,科学家知道了许多十分有趣的事实。以前,只知道基因可以
病毒被加进宿主的基因,一个著名的例子是“癌基因”。例如有一种能够引起癌变的病毒携带有癌基因,受到这种病毒感染的宿主,在它的基因组中就发现了同那种癌基因完全一样的基因。病毒基因插入宿主基因后与宿主细胞增殖相关基因协同作用,使正常细胞过量增殖,发生癌变。
对人类基因组进行分析的结果(2001年发表)表明,在人类的基因组中,大约有8%的基因是“病毒的残骸”。关于这些病毒残骸的起源现在还不清楚。有一种观点认为,大概是病毒的DNA被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以后,由于出现了某种错误而失去了增殖能力造成的。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基因组是具有不同来源的各种基因‘拼接’起来而形成的整体”,五条堀教授说,“这样一种新的生命观,已经得到了近年来对基因组所进行的比较研究的支持。”
我们的身体内有病毒的残骸,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点儿可怕。然而,这其中也有对我们的生存必不可少的病毒残骸。这样的病毒残骸叫做“人体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它们被整合到了人类的基因组中,代代传递。换句话说,它们是那些已经转化成了人类基因组的组成部分的病毒。
最近的研究表明,人类胎盘(连接母亲和胎儿的一种组织)的形成就用到了人体的一种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基因。那种基因本来是用来合成病毒包膜的,也就是制造一种叫做“合胞素”的蛋白质的基因。在形成胎盘时,必须要把许多细胞聚合在一起,科学家通过细致的研究于2000年查明,在这个过程中就用到了人体内源性逆转录病毒产生的合胞素。
小题1:下列对“基因水平转移现象”的说明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基因水平转移现象”是在不同的物种之间进行的,这种现象发生在科学家成功地完成了人类基因组的解读工作以后。
B.“基因水平转移现象”指的是病毒在不同的物种之间交叉感染,例如流感病毒,就可以造成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之间的基因水平转移。
C.是五条堀教授对细菌的基因组进行的比较研究发现了基因水平转移这一现象。
D.如果赤痢菌的毒素没有在基因水平上转移到病原性大肠杆菌O157,那么,病原性大肠杆菌O157可能就没有毒性。
小题2:下列对病毒在基因水平转移现象中所起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病毒是基因水平转移的一种媒介。
B.原宿主基因在病毒增殖过程中“加进”病毒,通过病毒的传播整合到新宿主的基因组中。
C.虽然人类对基因水平转移现象还有很多地方不太了解,但可以推测这种现象可能对生命的进化产生过重大影响。
D.受到携带癌病基因的病毒的感染,正常细胞可能过量增殖,发生癌变。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一种观点认为,病毒残骸是指失去了增殖能力的病毒,但它们仍成为宿主基因组中的组成部分。
B.病毒的DNA被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以后,由于出现了某种错误而失去了增殖能力,因而成为宿主基因组的一部分。
C.“人体内源性逆转录病毒”,是我们生存中必不可少的病毒。它们被整合到了人类的基因组中,代代传递。
D.“基因组是具有不同来源的各种基因‘拼接’起来而形成的整体”,这种新的生命观已经得到证实。
小题4: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如病毒不具有在不同物种之间交叉感染的性质,那么,生命的进化史就可能改写。
B.胎盘的例子说明,病毒其实也有好的一面。
C.科学家们对于基因的研究,可以帮助人类更深入地认识病毒。
D.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对病毒的认识会使人们的生命观完全改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D
小题:C
小题:A
小题:D


小题:(A项混淆了“发现”和“发生”这两个概念。B项偷换概念。不是指病毒的交叉感染。C项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讲到这种现象就是五条堀教授发现的。)
小题:(答非所问,论述的不是病毒的作用。)
小题:(B项,强加因果。C项概念错误,“人体内源性逆转录病毒”是病毒残骸。D项“已经得到证实”错误。)
小题:(不合逻辑,“新的认识”不等于“完全改变”)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科学家在2003年成功地完成了人类基因组..”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①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②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③论证方法:指的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法)、喻证法(打比方)、对比法。
    ④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