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供给高等教育变革新动能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3-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给高等教育的影响、推进高教变革的力度,都是全面而深刻的。

    教育理念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更加全面有力。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大中小学推迟开学,全国高校3600多万大学生积极响应中央号召,瞬间稳在家乡、稳在原地、稳在疫区,共克时艰。

    全国120多所高校近300家附属医院的上万名医护人员“逆行”驰援湖北,成为疫病救治生力军,更多大学生踊跃投身抗疫基层,参与社区管理、乡村防控、物资调配等志愿工作,在疫情防控中践行使命担当。

    武汉学院学生郭岳染病后自我隔离38天,未连累一名亲友,康复后还主动献血,帮助其他患者战胜病魔;深圳女孩、中国人民大学校友刘洁自己构思、自己录制《We Are All Fighters》英文短视频,向全世界发出中国抗疫的最强音。

    这些鲜活的事例,让我们看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教战线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所取得的突出成效;看到了高等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所开创的改革发展的可喜局面。

    疫情防控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美丑媸妍。高等教育要抓住这次难得的契机,更加全面、更加系统地理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目标的重视,更加有力、更加立体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着力培养德才兼备、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学科专业上,加强民生领域学科建设要更加积极有为。

    疫情防控是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一次全面、系统的体检。疫情防控中“硬核”闯入人们视野的流行病学、中药学、生物/医学统计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公共卫生管理、社会治理、劳动关系、劳动法等人文社科领域,灾害防治学、应急技术与管理等文理交叉领域,都到了要更加重视的时候了。

    高教界要站在对政治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高度,重视民生领域、公益事业学科专业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

    教育主管部门要立足长远,宏观布局学科专业,适时优化学科目录,及时调配招生数量,对涉及民生领域、公益事业的学科专业出台倾斜政策予以支持。

    各个高校要未雨绸缪,坚守“良心”,不追“热门”,不赶时髦,坚守特色优势专业,坚持内涵式发展、特色发展,引领教师积极开展相关学术研究、政策研究、应用研究,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好“卡脖子”科技难题,以一流的学术和智库成果供给服务社会、服务民生。

    媒体也要加强对民生领域、公益事业学科专业的了解与宣传,鼓励医生、专家、学者等在媒体上积极发声,回应公众关切,加强科学常识教育普及,也让大家辩证看待“热门”“冷门”“长线”“短线”专业。通过共同努力,让“冷门”专业的价值凸显;让“小众”专业得到社会公众更多关注;让学科专业目录中层级虽低但关乎民生的学科专业,得到更多的政策和资源支持;让就业后平均收入水平偏低的专业也得到一定的政策调控。

    教育手段上,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要更加高速有效。

    疫情当前,教育部部署“停课不停学”,在学生不能返校、不能聚集的情况下,推出了22个线上课程平台、2.4万门课程,提供了包括慕课、SPOC、虚拟仿真实验课等多种形式的课程,开放了国家网络云课堂、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中国教育电视台频道节目等免费平台,指导学生在线学习或收听收看。

    教师承担在线教育教学、在线辅导答疑、作业批改等计入工作量,纳入绩效管理。运行两周多来,以其打破时空限制、教育资源丰富、教学评价快捷,以及个性化多样化教学模式等优点,得到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普遍认可。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高等学校的在线教学,不是为应对疫情临时仓促制作上线的,而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在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地各高校的共识推动、全员参与、技术支持下,蔚为大观,关键时刻派上了用场,不仅在疫情期间起到了救急作用,为高教界赢得全胜奠定了扎实基础,而且有力助推了教育领域的“学习革命”。这就启发我们,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慢不得、等不起,我们要以此为契机、为动力,推进高等教育技术手段变革再深入、再提速。

    总之,疫情防控是给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的全面“画像”和“会诊”,更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新动能。

    (作者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书记,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研究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