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着意化为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3-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是江苏省教育部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建设的重要举措。它是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并发掘潜能特长的综合性教学平台。

    2018年5月24日,无锡市青山高级中学申报的江苏省“融和共生”政史地课程基地通过江苏省教育部门审批,正式立项。

    承前启新擘画“融和共生”

    春风淡荡,万象更新。2018年新正,当大部分学校还处于寒假休息状态之时,无锡青山高中关于学校未来发展的头脑风暴会议已经召开。来自各个学科的骨干教师就学校的历史传统、特色项目、发展愿景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三美、多元、内高班、惠山、大运河、新市民子女”等词高频出现,教师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憧憬:青山更美好,携手共攀登。

    在讨论中,校长李青提出了“融”的概念。她说,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命题,“跨学科”“大单元”“任务群”是当下教育界的热词,在宏观层面,“交融”“融合”已经成为一种主流趋势。学校现有本地普通高中教育、内高班教育、对口援建新疆克州高中教育等多种办学形态;有本地学生、新市民子女、新疆各地州学生等多种生源。学校是“三美”行动的发源地,是“幸福教育”的先行者,使多元融成一体将成为学校未来发展的一大主题。李校长的这个“融”字,引发了教师们的共鸣,教师们一致认为,学校接下来的发展就应该围绕“融”字做文章。

    随后,学校邀请专家进行了论证。在论证会上,李校长阐释道,提高“交融能力”是手段,目的是实现“融合”与“创新”。她说,“新”其实可以理解为一种“共生”现象,就是在一定范围内,所有的个体都和谐相处。专家们在认真听取汇报之后给出了重要的建议。他们认为,不妨直接提出“融和共生”的概念,它本身具有很好的、可以挖掘的学理背景,用“和”而不用“合”,意蕴更丰富。专家们还指出课程基地的设计要植根于课程,国家课程的整合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进一步得到重视。

    经过反复论证,“‘融和共生’政史地课程基地”被正式提了出来,并很快获得了教师们的一致认可。据教师们回忆,那一段时间,学校的气氛格外热烈,面对一次次的研讨、一次次的谋划,大家没有丝毫的厌倦,反而表现出更强烈的热情与信心。很快,无锡青山高中的课程基地设计变得丰满翔实起来,有了明晰的概念界定,有了新颖的关键能力,有了学科课程体系,有了综合实践课程体系,有了场馆建设蓝图。

    一棵嫩芽,几经酝酿,终于萌蘖。

    精益求精筑建课程基地

    江苏省“融合共生”政史地课程基地立项之后,无锡青山高中赴省内外课程改革名校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学习和走访考察。这些学习与走访,帮助学校完善了课程基地的顶层设计。学校提炼出“国家认同”“文化自信”“使命担当”“唯物史观”“科学理性”“审美创造”等六大核心素养;规划出纵横结合的课程体系,纵向上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构成可深度学习的三级课程体系,横向上由“路课程”“山课程”“水课程”构成覆盖面更广的“一路山水”课程体系;学校主张以“项目式学习”为基地课程的主要形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学校采用面向全校教师的“招标”与聘请领域内专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基地课程的开发、开设,并拟定《课程开发招标公告》,于2018年9月正式向全校教师招标。学校邀请了多名江苏省课程基地建设专家对本校申报课程逐一进行了立项答辩,最后,10门课程成功立项。在本校教师开设课程之外,学校还积极聘请校外专家来校授课。主要形式有3种:一是聘请校外专家开发课程并授课,比如邀请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刘晴副教授开讲“晚清名士与锡惠园林”课程。二是聘请校外专家与本校教师合作开设课程,比如,无锡国土资源部门朱敏芳工程师和学校地理教师合作教授“千言万语话‘地图’”课程。三是聘请外校专家指导开发课程。比如为了开发“水课程”系列,学校聘请了扬州大学运河研究机构刘怀玉副教授、无锡市文史专家夏刚草先生、原无锡市水利部门领导徐道清等担任指导专家。

    好的课程是一方面,好的学习场所同样重要。江苏省“融和共生”课程基地的场馆建设贯彻“建设学习场所而非展示场所”的理念,有序推进“馆、园、坊”建设。

    “政史地综合图书信息馆”是基地课程的主活动场所,也是地区内仅有的一个以“政史地”学科融合为主题的图书信息场馆。“校史和民族教育主题馆”用以展现学校教育发展历史,宣传学校教育传统,演示学校及周边地理环境,传授国家民族工作的方针政策及相关知识,反映民族团结教育的历程与成果,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河园”(运河文化主题园)从“流淌着的遗产”中挖掘鲜活的历史,以京杭大运河千年发展脉络为主要内容,展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反映人民智慧和社会发展。“山园”(惠山文化主题园)以“学生实地勘探,亲手打造”为原则,将锡惠名胜区的精华景点,袖珍化地移植进学校,形成微缩景观展示群,使学生在测绘实践中,开阔视野、增强体魄、磨炼意志、浸润文化。“路园”(“丝路”文化主题园)以“打造校园‘一带一路’”为目标,反映当今“‘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所取得的新成就。“三园”作为室外场馆,其静态设施上配备“二维码深入学习导览系统”,学习者通过手持电子设备扫描二维码,将打开一个动态而丰富的网络学习场景,使学习走向深入、走向广阔。

    “校本测绘坊”以地理测绘为载体,开展校园、无锡、新疆等地的地理测绘活动,探寻地理变化的历史事件、文化内涵,促进不同思想、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汇融合。“TED演讲坊”以融通政史地三科的某个主题为对象,通过TED演讲的方式,为不同国别、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学生搭建交流平台。“创客设计坊”以文化意韵为核心元素,带领学生整合学科知识、融合多元文化,利用不同载体进行再造与创新,形成文化创意产品,进一步增强交往交流交融的动力和自信,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打下坚实基础。

    场馆的建设优化了无锡青山高中的硬件,课程的打造丰盈了无锡青山高中的软件。在省级课程基地的建设过程中,无锡青山高中将“高品质高中的内涵发展”之路,走得稳健有力。

    春蚕蜡炬取义舞雩风咏

    融和,指融化和合。《说文解字》解“融”为“长”,有转化调和之意;《诗经·大雅》中已有“昭明有融”的说法,是指万物明亮繁盛,化为一体。《礼记·乐记》中即有“和合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之说,指和睦同心之意,“和合”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具体表现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共生”,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将日文的“共生”一词作为国际教育大会通用术语,用于“超越国家框架、具备全球意识”的共同体意识教育中,“互相依赖、互相支持、共同繁荣”是它的内核。现在,“共生”已成为世界教育的热点,是普通高中教育学科融合与课程发展的基本诉求。

    江苏省“融和共生”政史地课程基地努力追求文化融合,孕育共生教育新形态;着力实现学科融通,展现课堂学习新创意;全力践行方式融汇,开拓能力培养新路径。它将促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政史地教学,民族团结教育与高中政史地教学,高中政、史、地学科教学之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高中政史地教学,校外教育资源与高中政史地教学的“融和共生”。它的建成,有利于提升文化交融能力,增强文化自信;有利于学生担当社会责任,面向未来竞争;有利于彰显办学特色,建设品质高中;有利于创新教学方式,打造师资队伍;有利于丰富学习形式,提升学生能力。基地授课教师陶佳说:“课程跨多个学科,融合各科知识,采用项目学习的方式,这些对我来说,是难得的专业提升机会。很花时间,但同时也非常快乐。”选修基地课程“中华文明DNA”的内高班学生艾力说:“没想到能从各门学科的角度深入探讨中华文明,真正理解5000年不间断的奥秘,收获很多,越发觉得我们的文明真了不起!”

    上世纪80年代,学校率先提出的“三美”教育行动成为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运动的滥觞。进入新世纪,学校成为首批内地新疆高中班的办班学校,倡导并先行“幸福教育”。如今,又是一个20年,无锡青山高中与时俱进,唱响“融和共生”的华美乐章。

    在无锡青山高中的校史馆里,有这样一段话:“圣人有风乎舞雩之咏,明哲有春蚕蜡炬之喻。所谓立心立命,所谓继往开来,寒暑代序,沧桑更迭,何曾变乎,何曾变乎?此吾校一以贯之,吾侪当仁不让之志耳!由是,则屹然于湖山之间,庶几无愧,庶几无愧。”这是青山人的眼光与胸襟,这是青山人的抱负与柔情。“青山着意化为桥”,他们愿意化为桥,连接泮池与世界,连接过去与未来,连接理想与美好!

    (江苏省无锡市青山高级中学 黄邵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